非離貪有愛,依止諸發趣。非解脫惑業,彼名生死者。
這段內容類似結論。若沒有離開對我的貪,對我所依然有貪愛,就會為了讓我能繼續存留而辛勤於各種事。既然沒有從業與煩惱中解脫,所以這種人就被稱為輪迴者。
不許我所性,則無彼受者,造作受用相,彼我亦應無。
這段話是對外道主張的反駁。外道認為解脫不必斷除我執,只要對蘊體離貪就可以解脫。解脫之時,蘊體被遮破,只剩下我獨存。
「不許我所性,則無彼受者」的意思是,自宗反駁說,若捨棄了對我所的貪、斷除我所的話,則受用者也就沒有了;「造作受用相,彼我亦應無」的意思是,所謂的我,具有造業者、受用者的行相,既然沒有可受用的對境,也就不會有能受用者,這樣一來,解脫時我就應該不存在才對,所以外道主張的「解脫之時唯我獨存」並不合理。
故欲解脫者,當根除無始,同類因種生,諸薩迦耶見。
這段內容的重點在說明「要解脫,就必須斷除薩迦耶見」。
「故欲解脫者,當根除無始,同類因種生,諸薩迦耶見」的意思是,因此,想要獲得解脫者,應該要根除從無始以來由相續不斷的同類種子而產生的薩迦耶見。所謂「薩迦耶見」指的是,以自相續的我與我所為所緣的我執。想要解脫,就必須根除薩迦耶見才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