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斷具三德,是為善逝性。
首先介紹什麼是善逝。善逝是把苦的因與習氣都一併斷除,而且這種斷具備三種特質,分別是:善斷、不退轉斷、無餘斷。所以,善逝的意思是「具備三種特質的斷」。以下分別解釋三種特質。
非苦所依故,是善見無我,或從彼加行,生及過普起。說為復退轉。
首先看什麼是善斷。「非苦所依故是善」,因為是不會成為苦的所依、不摻雜苦的斷,所以稱為善斷;這樣的斷以善因為前導,善因包括了現見無我,以及現見無我後的修行。
現見無我,斷除見道所應斷;現見無我後的修行,斷除修道所應斷。在見道斷與修道斷兩者之中,見道斷的是遍計煩惱我執,修道斷的是俱生煩惱我執。
外道也修奢摩他與毗缽舍那,也有神通與預知能力。他們修習靜慮正行、無色界正行,也可以暫時地斷除粗分的貪嗔,有些人甚至可以入定長達數百年之久。但是他們的這種斷,並不是透過現見無我而得到的斷,不是善斷。這種斷最後會帶來的結果,仍然是輪迴。由於最後還是會回到輪迴裡,還是要受輪迴苦,可見這種斷仍然會成為苦的所依,仍然摻雜了苦,所以不是善斷。
佛的斷是善斷,所以勝於外道。
再以佛教內部來說,只要獲得了見道位,就不可能再投生惡趣,但是有些人依然會再投生輪迴七次;他們雖然斷除了遍計煩惱,但還是會產生俱生煩惱,「復退轉」的意思是還會再投生輪迴。而這些人被稱為「預流」或是「預流極七返生」,他們會再投生輪迴,也會有貪等煩惱的過失。
斷我見種故,是不退轉性,彼諦異體性。
但是佛的斷,連同我執的種子一併斷除,所以不會再投生於輪迴中,這是「不退轉斷」。
佛的斷是不退轉斷,所以勝於有學聖者。
要怎麼樣才能把我執連同種子一併斷除呢?必須依靠證無我慧;為什麼證無我慧有這種能力?一方面因為證無我慧與我執的執持方式正相違,二方面因為無我是事實、是真諦。「彼諦異體性」這句話裡,「彼諦」的意思是無我是真諦;「異體性」的意思是證無我慧與我執的執持方式正相違,基於這兩個原因,所以證無我慧可以把我執連同種子一起斷除。
身語心粗重,無煩惱無病,餘說道不明,修故無餘斷。
最後看「無餘斷」,它的意思是無餘斷除身語意三門的粗重。
聲緣阿羅漢不但仍有三門的粗重,而且當他對有情講述解脫道之時,有些內容因為他不知,所以無法說得很明白。那麼,難道聲緣阿羅漢尚未脫離輪迴嗎?不,他們已脫離輪迴、獲得解脫,因為他們既沒有煩惱,也沒有病,這個病指的是輪迴苦。然而,雖然已獲得解脫,但仍然有三門粗重、無法非常清楚地示道、還有非煩惱的無明。
反觀佛陀,由於在大悲心的策動下多生修習,所以沒有三門粗重,也沒有非煩惱無明而造成的無知,佛陀完全斷除一切過失,成為一切遍智。
佛世時有一位八十幾歲的長者吉祥生,他因為年紀大被家人嫌棄,生活過得非常辛苦,於是生起出離心想要出家。這位長者先去拜見舍利弗尊者,但舍利弗尊者用神通看不到長者有出家、解脫的種子,所以沒答應他的請求。長者接著去找目鍵連尊者,目鍵連尊者同樣因為沒看見他有出家解脫的種子,所以也沒有答應。長者再去找其他的聲聞阿羅漢,大家知道長者之前找過舍利弗與目鍵連兩位尊者但都被拒絕,所以也都拒絕長者的請求。
長者吉祥生於是傷心地哭了起來,此時,佛陀來到他面前對他說:「那些阿羅漢並沒有跟我一樣獲得一切遍智,所以雖然你有解脫的種子,但他們無法看見。」佛陀不但為長者剃度,而且佛陀知道目鍵連尊者可以調伏這位長者,便把長者交付給目鍵連尊者,最後長者吉祥生在當生就獲得阿羅漢果位。
就像這樣,有些事情因為時間久遠,或是某人心續中的種子太小,聲緣阿羅漢即使有神通也還是看不到;但佛因為遍知一切,所以他知道。
而且,佛陀的知道不必刻意去看,自然就會知道;聲聞獨覺阿羅漢雖然有神通,但就像我們必須刻意思考一樣,他們如果想要知道別人在想什麼,必須刻意地看才會知道。
曾經有一個公案是這麼說的,未生怨王以前雖然很壞,但後來對佛教生起信心,成了最重要的施主。他對佛陀的信心非常強,只要遠遠地看到佛陀,他根本不管自己正騎在象背上,急忙不顧一切直接跳下來奔向佛陀。他這樣做其實很危險,但在佛陀神通力的護念下,他從來沒有因此受傷。
佛陀圓寂之後,未生怨王遠遠地看到紹位的大迦葉尊者出現,他就像以前一樣直接從象背上跳下來迎接。這次,未生怨王雖然同樣受到大迦葉尊者的神通加持而安然無恙,但大迦葉尊者對他說:「你以後不可以再這樣了。佛不用刻意觀照就能護念你,但我不是佛。今天是剛好我的心有注意到你,你才能平安無事,否則你恐怕就要摔傷了。」
佛的功德無比浩瀚,就算你只知道並相信佛在任何時候都在看著你、知道你、一心一意慈愛你,你應該會感到快樂並且安心不少。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歡你,但所有的佛與菩薩們卻一直全心愛著你。可惜我們並不相信,否則,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並相信這件事,應該會覺得很放心呢!
同樣的,即使四下無人,你也不敢秘密地做壞事,因為佛與菩薩都在看著呢!
佛到底有沒有一直在我們身邊呢?以大乘觀點來說,佛確實一直在我們身邊;但從小乘觀點來看卻不是如此。之前曾經說過,《釋量論》第二品是以佛教大小乘共通的觀點為主,根據大小乘共通的觀點,佛陀並非示現圓寂,而是已經圓寂了。不過,在《釋量論》裡,有時會說佛已圓寂,有時會說佛並不會入涅槃,這樣說來,《釋量論》應該也主張佛陀一直在。
總之,雖然這種主張並不是大小乘共通的觀點,但從大乘不共的觀點來說,佛不論任何時候都一直都在我們身邊。就算看似不在身邊、距離我們非常遠的阿彌陀佛、不動如來,因為他們有神通,就算距離再遠,他們也能在一剎那間完全了知我們的狀況,我們的啟白他們全都聽得到,但他們的回答,在我們獲得法流三摩地之前,無法直接聽到。
雖然還無法雙向溝通,但我們跟佛講什麼他都聽得到,我們心裡在想什麼他也都知道。佛無時無刻都以慈愛觀視著我們,而且佛有神通,他可以用六種神通中的神變通,不需要靠飛機等任何外力,在一剎那間就能來到我們面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