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

23 - 欲利生(五)前後世01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,覺依於身故,由修無所成,非爾破依故。
噶當派祖師的公案中,有個小故事。有位老婆婆,經常在有意無意間,聽到幾位噶當派師長的談話,這幾位師長談話的內容,大多繞著大悲心、菩提心在講,這位老婆婆覺得很好奇。
有一天,老婆婆問其中一位師長說:「你們經常在講的那個大悲心,是要怎樣產生啊?」這位師長知道老婆婆有個兒子,於是他說:「如果你可以像愛你兒子那樣,愛你的敵人、愛一切有情的話,那你就有大悲心了。」老婆婆聽了之後好驚訝,她說:「哎呀呀!這怎麼可能啊!」
當然有可能!有修,就會有。關於這部份的內容,稍後會提到。此處,「能立由修悲」這句話要表達的重點是:觀修多生就會產生大悲心,而且修到最後,它的體性會轉化成為佛的大悲心。
接著看「覺依於身故」等三句偈頌。主張沒有前後世的人很多,但此處主要是順世外道。順世外道說:「覺依於身故,由修無所成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:心依靠身而存在,一旦身體毀壞,心也就跟著消失。你們佛教主張大悲心可以透過多生修習而產生,可是前後世不存在,「多生修習」就是不可能的事。佛教反駁道:「你這種說法沒有道理,因為我將破除你講的『身體是心的依靠』這個主張。」
外道認為心依靠身而存在,依靠的方式有三種。第一種,心以「同性」的方式依靠身體,就像酒與酒的能力;第二種,心以「因果」的方式依靠身體,就像油燈與油燈產生的光;第三種,心以「功德與具功德者」的方式依靠身體,就像牆與牆上的圖案。總之,外道認為心依靠身而存在,一旦身體毀壞,心也就沒有了,所以沒有來生。
外道說,你不可能在來世繼續修習大悲心,因為來世根本不存在。佛教為了證明來世存在,會先成立前世的存在,然後再以前世存在為例,說明有來生。

最初受生時,呼吸根覺等,非不待自類,唯從於身生。太過故。
(最後三個字「太過故」,是下一首偈頌的前三字。)
外道說:「這輩子受生之時,最初的呼吸、諸根與心,這三者並不須要觀待自己的同類前相續,光靠著身體就可以產生了。」佛教說:「這種理論根本不通,因為它犯了『太過』的過失。」
佛教認為,最初受生那一剎那的心識,在它之前必定有一個心識,理由是:因為它是心識。也就是說,凡是心識,一定是依靠它自己的同類前相續而產生的,諸根與呼吸也是如此。
講到「根」,有一點要先釐清。這裡說的根,並不是近代科學說的那種根。近代科學說的根,可以透過儀器看見;而佛教裡說的根,無法透過儀器看見,但它屬於色法,是一種內色、澄明的色。
對我們而言,光是要了解這種內色的存在就蠻困難了,若要進一步去證明它從哪裡來,恐怕就更難了。所以,雖然心識、諸根與呼吸都是從自己的同類前相續而來,但要靠著這個理路去證明有前世,主要還是透過心識去成立前世存在。

心識概說
再繼續講下去之前,有些概念大家必須先了解。
心識,分為根識與意識。根識有五種,例如看見某物的執色眼識、聽見聲音的執聲耳識,這些根識的產生都必須依賴根(具色根);至於意識的產生,就不須要依賴根(具色根)。
剛才說過,佛教以心識來證明前世存在,心識又分為根識與意識,為了便於清楚解釋,此處主要以意識做為討論的對象。
意識又是什麼呢?包括計劃未來、憶念過去、生氣、貪欲、作夢時看到東西、嚐到味道、聽到聲音,這些都是意識的作用。作夢時,雖然眼睛閉上還是可以看見東西,耳朵明明沒有作用,但在夢中還是聽到聲音,食物沒有碰到舌頭還是可以嚐到味道,這些都是意識的作用。
我們都有意識,但一般人很少直接經驗到它的存在。如果沒有特別學習心理的相關知識,大部份人的心,都是隨著根識走,雖然意識也有作用,但都幾乎都是由根識帶動,少有單純由意識帶動的經驗。在這種狀況下,由於我們能經驗到的心,包括根識與由根識帶動的意識,都與身體有非常密切的關連性,因此我們很難想到身與心是分開來的。
然而,接受過一點意識鍛練的人,他會懂得如何透過各種不同的心的作用,來達到一定的目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根識並沒有參與進來,純粹都是意識在作用。
佛教經典整理出一百多種心的不同作用,它們被稱為「心所」。這些內容並不是隨便寫寫,它們都可以透過個人的經驗去證成,不只如此,而且你還可以運用它們、對它們下指令。
例如,你發現自己生氣了,你想要把怒氣降低,此時就可以運用與嗔心作用相反的心來做調整。嗔心的不相順品是慈心與悲心,慈悲心生起,嗔心就會減弱;而生起慈悲心也是有方法的,只要靠著某些思惟,就可以增強慈悲心,於是瞋心的力道就會變弱。
在上述的例子裡,並沒有依靠根識,只靠著運用你的心,就可以讓另一種心變強或變弱,發揮很多不同的作用。所以說,受過一點意識鍛練的人,比較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,知道「身與心是分開的」這個事實。
另外,透過「完全不作意」的這種觀修方法,也可以親身經驗到「身與心是分開的」。做這種觀修時,你的心完全不去想現在、過去與未來,等到所緣穩定之後,達賴喇嘛尊者說,暫時上,你會感覺到一種空朗朗的感覺。此時,讓你的心安住在這種空朗中,之後,你的心會像親眼看到一樣,直接體驗到心的「唯明唯知」。
這是一種完全不靠根識的體驗,它可以很清楚證明「心在身之外存在」這件事情。有這種經驗的人,就像已經親口嚐到甜味一樣,就算他不擅言詞,無法解釋給別人聽,但是,無論別人再怎麼否定他,「心在身之外存在」這件事情,在他心裡再也不會被動搖了。

近取因與俱生緣
在繼續解釋之前,還有個概念「近取因與俱生緣」,也是必須知道的基礎。
因,成為因的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以近取因的方式,另一種是以俱生緣的方式。以苗芽為例,種子是近取因,因為苗芽是從種子的體性轉變成為苗芽的;而這個轉變的發生,擔任輔助角色的水、肥料等,是俱生緣。
以上這個概念「成為因的兩種方式---近取因與俱生緣」,適用於一切因果關係。

明白以上基本概念後,再回到「以意識成立前世存在」這個主題。那麼,今生最初的心,它的近取因是什麼?唯一的答案是:前世的心。
身無法做為心的近取因,因為身與心不同類,它們的運作方式完全不相同。作為近取因,必須種類相近才行。以上是概述,之後還會廣泛地破斥「身是心的近取因」的這種主張。
不過,大家說不定會提出另一個疑問:「就像父母身體的物質(父精母血)是孩子身體的近取因,那麼,父母的心為何不是孩子心的近取因呢?」答案是:因為無法安立無始的父母,所以父母的心不是孩子心的近取因。
父母只是暫時性的答案而已(只回答到眼前的一步,不是究竟的答案);因為再往前找源頭,無論從佛法或是科學的角度看,從我的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…這樣一直往上找,會找到一個盡頭;找得到盡頭,就不是無始;既然父母有始,那麼這個最初的心識,它的近取因是什麼?唯一的出路還是只有「前世的心」,沒有別的可能了。

太過故現見,具有結續能,彼為有何事,又由無何事,於後無結續。
(前三個字「太過故」併入上段解釋)
透過上述這個理路,成立前世的存在。既然前世存在,就沒有理由說後世不存在了。因為,「從前世投胎到今生」的結生相續的能力,它有理由消失嗎?誰會讓它消失呢?
是因為少了什麼本來有的因素,而讓這個能力消失,以致於無法繼續從今世投生到來世?如果這個能力沒有消失,那麼,就像前世投生到今世一樣,今世也應該繼續投生到來世才對。
就像前世結生相續到今生一樣,今生也會結生相續到來世。由此可知:來世存在。
有人說:「我不信我有來世。」你跟他說:「記得自己有前世的人很多。」他說:「別人有前世,不表示我也有前世。」面對這個提問,你可以用相同的理路反駁他:「別人會投生到來世的因是什麼?那個因為什麼你沒有?如果你也有那個因,那麼你就會跟別人一樣,也會投生到來世。」
在前一個偈頌中講到「非不待自類,唯從於身生。太過故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今生最初的意識,如果不須要觀待前世的意識,而是從大種產生的話,那就太過了。為什麼太過呢?以下是說明。

何處不產生,濕生等眾生,全無彼地等,故一切種性。
「濕生等眾生」的意思是,眾生投生的方式有四種: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。如果眾生的投生不須要觀待心識,完全從大種而產生的話,那麼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無法產生有情,這樣一來,一切大種應該都是有情的種子。

故根等不待,自類是大種,如一轉變時,皆變無別故。
如果根、心等的近取因,不須要依靠自己的同類前相續,光靠大種就可以產生,那麼,就像某個大種可以轉變成為有情一樣,一切大種應該都可以成為有情。
如果不是所有大種都變成有情,而是有的會變、有的不會變,那麼,是什麼因素造成會與不會之間的差別?
就像剛才曾回答的疑問,有人質疑:「父母的心就是孩子心的近取因,所以不須有前世。」對此,佛教的回答是:「父母只是暫時性的答案而已。」同樣的,討論到上一段講的「是什麼因素造會與不會之間的差別」時,有人會認為:「就好比如果雞有生蛋,就會孵出小雞;如果雞沒有生蛋,當然就不會有小雞出生。」對於這種答案,佛教的回應仍然是:「這種說法只是暫時性的答案而已。」
因為,這個世間並不是本來就一直有眾生存在,既然是從沒有到有,就會有一個最初。如果這個最初是從大種變化過來的,大種有很多,並不是所有的大種都變成最初的有情,而是有的大種有變,有的大種沒變。現在問的就是:為什麼有的變、有的沒變?是什麼因素造成其間的差異?
有一種解釋是從「業」的角度說明。就用上一句偈頌提到「何處不產生,濕生等眾生」為例,有些地方會長出各式各樣的蟲,而且滿滿的都是,幾乎看不到沒有蟲的地方。這個地方為什麼會長出這麼多蟲?如果這些蟲的產生,不用觀待各自的前相續,光靠大種就可以產生的話,為什麼同一個地方會長出這麼多不同樣子的蟲?「故一切種性」這句話,從業的角度去解釋是:正因為必須觀待各自不同的業而產生,所以同一個地方會生出各種樣子的蟲。由此可知,眾生的產生,必須觀待「業」這個種子,否則又何必產生各種不同的蟲呢?
根據佛教經論,有情的身體與無生命的物質,這兩者的成份同樣都是地水火風四大種。既然成份相同,為何一者成為有情的身體,另一者卻只是外在的物質?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心識進入其中。有心識進入的,就成了有情的身體;沒有心識進入的,就只是一般的四大種而已。
如果有情之所以成為有情,與心識的結生相續無關,光是靠著大種就可以產生有情,那為什麼有的大種成為有情的身體,有些不是呢?以上這個疑議,是有待外道回答的問題。
再次提醒,在問這個問題時,要的並不是一個暫時性的答案,不是在問眼前某個有情是從哪裡生出來的,而是在問「最初」。
在最初的時候,有情的身體是如何成為有情的身體?
如果從外在大種就可以變成有情的身體,那就會有一個問題:形成有情身體與無情物質的基本因既然相同(都是大種),為什麼有的會變成有情的身體,有的不會呢?
有人會說,身體是心識產生的因,並且舉例說:我們的身體去觸碰布,領受到布的粗糙或柔滑,而後心裡產生「這布粗糙」或「這布柔滑」的想法。這是依靠身體而產生身識,依靠身識而產生意識的例子,由此可見,身體是心識產生的因。
對於上述這種說法,如果只是主張「身體可以是意識產生的因」,佛教同意;但如果說「身體是意識產生的近取因」,佛教就不同意了。本段內容裡,我們要反駁的重點也是這個,身體並不是意識產生的近取因,不是像種子一樣的近取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