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,是對外道自在天派主張的駁斥。自在天派認為透過灌頂儀軌就可以獲得解脫。
教說如是事,諸未見因者,說教能解脫,不能使歡喜。
「教說如是事,諸未見因者」的意思是,自宗說,自在天以「於自主題不錯亂」為理由,而說透過灌頂儀軌可以得解脫,這是沒有道理的說法;「說教能解脫,不能使歡喜」的意思是,由於未見其理由,只憑著「外道書籍裡有這麼說」來成立它是解脫道,這種說法並不是能令智者歡喜的話語。
咒種等儀軌,非使人不生,塗油火燒等,我亦應解脫。
外道的想法是,因為靠著持咒或某些儀軌,可以使得種子長不出苗芽;同樣的,靠著大自在天的灌頂儀軌,也可以讓我不會再生。
「咒種等儀軌,非使人不生」的意思是,針對上述主張,自宗反駁說,你以「下咒可以使種子長不出苗芽」,類推出「所以用咒語或灌頂的方式也可以使得我不再生」,這種推論並不合理;「塗油火燒等,我亦應解脫」的意思是,就像在種子上塗油燒火,也能使種子無法長出苗芽,如果你這種推論合理,用同樣的方法應該也可以獲得解脫才對。
先重後輕故,非能消滅罪。使此重性無,無體罪非重。
在印度外道中有種種灌頂、火供等儀軌,外道說,在做過火供儀軌後去量體重,體重會變輕,這就是惡業消除的證據。
「先重後輕故,非能消滅罪」的意思是,自宗反駁說,「本來比較重,做過火供儀軌後就變輕了,表示惡業有消除了」,這種說法並不合理;「使此重性無,無體罪非重」的意思是,在火供儀式後體重變輕,可能是因為流很多汗造成的,不足以做為惡業消除的證據,因為罪業並不是有色法。
對於一些智力較劣的人而言,乍聽到「火供後體重變輕,表示惡業減輕」這種邏輯,也許就會相信了;但是再仔細想一下,如果體重變輕表示惡業變輕,同理,造了惡業體重也應該要變重才對,但事實並不會如此啊。
這些內容,雖然是在反駁外道的主張,但是,仔細反省我們自己的作法與想法,有時也很像外道呢!我們自己犯的這些錯誤,也要一併破除才對。
邪智及彼生,愛思增上力,生趣下賤處,故斷彼不趣。
「邪智及彼生,愛思增上力,生趣下賤處」的意思是,由於邪見無明我執而產生愛與思,所以投生到下劣處。「下劣處」一般而言指的是三惡趣,但若從「有苦之處」的角度解釋,指的就是一切輪迴處。「故斷彼不趣」的意思是,所以,若能斷除由邪見而生的愛與思,就不會再投生輪迴了。
唯從彼生故,即彼等能生,彼思即業故,能生因無失。
「唯從彼生故,即彼等能生」的意思是,自宗說,在輪迴中流轉的因,就只有前述說到的邪見,以及由邪見而生的愛與思而已,與大自在天無關。聽到這裡,有人問:「投生輪迴的因,難道與業沒有關係嗎?」「彼思即業故,能生因無失」的意思是,自宗說,思指的就是業,所以我主張的能投生輪迴的因就是這些,並沒有缺少。
趣與達所依,彼從不見生,不見滅無趣,故是行非思。
這段內容是外道對上述自宗說法的反駁。「趣與達所依,彼從不見生」的意思是,趣向投生處與證得對境的所依是根,而根是從看不見、隱蔽的業產生;「不見滅無趣」的意思是,這些看不見的業可以透過灌頂儀軌而消除,所以不會再投生;「故是行非思」的意思是,因此,你把業安立為思心所是不對的。在我的諸多功德中,有一種功德是「作行」,應該把業安立為作行才對。
隨有無轉故,能生作根者,見覺有功能,非是由餘力,彼等既有彼,云何而不趣。
這段內容是自宗的反駁。「能生作根者,見覺有功能,非是由餘力」的意思是,能作根等是由心的愛與思產生的。擁有這種能力的是心,而不是其他者,這是大家都可以看見的事情;「隨有無轉故」的意思是,既然如此,只要有業與愛就會投生輪迴;若沒有業與愛就不會在輪迴投生。「彼等既有彼,云何而不趣」的意思是,所以,當能投生輪迴的因都具備時,就算做了灌頂儀軌,如何能不再輪迴呢?當然會。
若彼等無能,灌頂等無間,彼等由思力,取轉與散亂,及滅皆應無。
「若彼等無能」的意思是,業與愛具有使我們投生輪迴的能力,如果透過灌頂可以消除掉這種能力,才能說獲得灌頂就可以不再投生。「灌頂等無間,彼等由思力,取轉與散亂,及滅皆應無」的意思是,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,在獲得灌頂的同時,以下這些狀況,包括由於思而執取對境、由於欲而執取某個特別的對境、內心散亂與設法阻止散亂等行為,應該也同時沒有才對。
若謂於彼時,無覺故不生,諸垢覺相續,彼等能若無,活亦應無能。
針對自宗的質問,外道說,雖然在獲得灌頂的那個時候還有心,但是死亡時心就沒有了,因此就不會再結生相續了。對此,自宗提出以下反駁。
這段話的意思是,如果結生相續的能力,是靠著獲得灌頂而使之中斷的話,不必等到死亡,應該在一獲得灌頂、還活著的時候,就失去結生相續的能力才對。
所謂沒有結生相續能力的意思是,前前心識就無法與後後心識結合。
對治與自品,增則減增故,罪流有自種,灌頂不能遮。
「罪流有自種,灌頂不能遮」的意思是,貪等過失的續流,都是由自之同類種子產生,灌頂儀軌無法消除這些種子,原因如下。「對治與自品,增則減增故」的意思是,當證無我慧這個對治品增長時,貪等過失的續流就會被遮止;反之,當屬於過失品類的非理作意等妄念分別增長時,貪等過失就會增長,這是我們可以現前見到的事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