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著說明自宗主張的斷貪方法。
取捨俱斷故,於刀割香塗,觀一切平等,說名為離貪。
真正的離貪者,他已斷除對所取的貪,也斷除了對所捨的嗔,由於貪嗔兩者都斷除的緣故,所以,當他的右手被塗上旜檀,左手被刀割下一塊肉,這兩種情境在他心中完全平等,一切法在他心中完全平等。自宗認為,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算是離貪。
經說修苦者,意依於行苦。我彼從緣生,是無我見依。
對於外道主張的「修苦是解脫道」,自宗已做了很多反駁,認為光是修苦無法離貪。對此,他宗繼續提出質疑:「但是佛不是一直說應該要修苦嗎?」以下是自宗的回答。
「經說修苦者,意依於行苦」的意思是,佛經說的修苦是以觀修行苦為主;「我彼從緣生」的意思是,而這種苦的所依並不是常法我,苦依於緣而產生的。
「是無我見依」的意思是,當佛說「修苦」時,他是一方面心裡想著「行苦」而說修苦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這並不意味著觀修行苦就是直接的解脫道。佛說要觀修行苦、無常等,是因為它們是無我見的所依,是證得無我的前行。必須要先觀修無常、苦,之後才有辦法證得無我。
以下,將針對上述概念做更清楚的說明。
空見得解脫,餘修即為此。
真正的能解脫之道是證空慧,其餘的包括觀修無常、苦等,都是為了生起這樣的智慧。所以,觀修無常等是能成熟之道,證空慧則是能解脫之道。
「能成熟之道」的意思是,就像水果一旦成熟了,就隨時可以吃,若尚未成熟則不適合吃;同樣的,化膿的傷口應該要等它成熟、膿都形成之後才能擠它,若在未成熟之前就去擠,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發炎。
以小乘來說,觀修無常等,是生起出離心的能成熟之道,證無我慧則是能解脫之道;以大乘來說,菩提心是能成熟之道,證無我慧是能解脫之道。
問答
問:您說修苦是能成熟之道,不是能解脫之道,而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。但是,尊者在法會時說,證空慧無論在初、中、後三個階段都很重要。請問這兩者有無相違?
答:
證空慧確實在初、中、後階段都很重要,但所謂的「初」是從哪裡算起呢?
正因為證空慧在最初的階段很重要,而出離心是在最初促使你趣入空性的因。進入空性的方法,雖然有一類人只是基於好奇心而學習空性,但這種狀態的產生,並沒有前因後果的次第可循;若從由近取因生果的次第來看,首先透過思惟苦而生起希求解脫之心,而後發現苦的根本是我執,接著觀擇我執的耽著境是否存在,然後才能證得空性。由此可知,出離心是促使你最初趣入空性的因。
尤其,在即將現證空性之時,如果沒有強烈的出離心,將無法現證空性。祖師說,在第一次現證空性時,需要非常強大的出離心,因此才說上界無新證空性之人,因為他們的出離心並不強烈。
正因為證空慧很重要,所以才會那麼強調修苦、修無常的重要性,因為它們是生起出離心的方便。這樣說來,「修苦等是能成熟之道」與「證空慧在初中後都很重要」這兩個觀點,不但不相違,反而相輔相成。正因為證空慧在初中後階段都很重要,所以必須學習能成熟之道。
問:但是「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」,似乎是說證空慧是在最後證得解脫時不可或缺的關鍵,既然如此,為何在初、中階段也很重要呢?
答:
「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」的意思是,在即將獲得解脫的關鍵時刻,必須靠著證空慧才能真正得到解脫。雖然最後的關鍵是證空慧,但不表示證空慧只在最後時刻才需要,之前都不用理會。如果把「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」理解為證空慧只在解脫的前一刻才需要,那麼這個概念確實與尊者說的「初中後都重要」相違。
然而,正因為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,所以是初修業者在最開始時就必須學習的內容,從聽聞到生起聞慧,而後生起思慧與修慧,透過一連串修行的過程,走到即將解脫的那個時刻,證空慧才會成為能解脫之道。
雖然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,但在理解這個概念時,心裡不要只想著證空慧與即將解脫的那個時刻的關係,應該要想:正因為它是能解脫之道,所以它也是我從一開始時就應該要學的內容。
再者,「證空慧是能解脫之道」這句話的意義是,真正能傷害我執、傷害輪迴根本的,唯有證空慧;其他的修行,包括觀修無常等,只能間接傷害我執,無法直接傷害我執,所以這些修行道才會被稱為能成熟之道,而不是能解脫之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