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成量」的意思是:佛薄伽梵是量士夫,是無欺誑的士夫。然而,在說明這個概念之前,必須先說明「量」到底是什麼才行。所以,以下幾個偈頌,是在說明「量」這個概念。
量謂無欺智。
這句話是在說明什麼是量。量是「無欺智」(註:「智」換成「識」似乎較好)。對於所要衡量的對境,能夠自主且無欺誑的心識,就稱為「量」。
安住能作義,不欺。
這句話是在解釋「無欺誑」的意思。一個口渴的人,他很想喝水,他也遠遠地看到前方有水。此時,如果這個「看見前方有水」的心是量,那麼當他走到該處,就可以有水喝,他的需要就會被滿足。量,可以無欺誑地發揮滿足所欲的作用,此即「能作義,不欺」的意思。
如果這個口很渴的人,誤把陽焰看成水,此時,他「看見前方有水」的心並不是量,所以當他走到該處,還是無法解渴,他的需要就無法被滿足。把陽焰誤認為水的心,是欺誑的心,無法產生解渴的作用,所以不是量。
聲亦爾,顯示所欲故。(註:「聲」在藏文原文的直譯是「從聲而生」。)
第一種解釋
這句話是在解答一個疑惑。這個疑惑是:根據上述對量的解釋,那麼「從聲產生的量」應該不算是量。回答是:從聲產生的量仍然是量,因為,靠著說話者的聲,可以知道他想要表達什麼,推測出他心裡顯現了什麼。所以「從聲產生的量」有符合不欺誑這個條件。
以上是一種解釋方式,以下是另一種解釋方式。在這種解釋裡,並不以「靠著聲可以做出推測」的作用為理由,說明聲有符合「安住能作義,不欺」的條件,所以聲是量;而是把「耳識」與「從聲產生的量」結合起來做解釋。
第二種解釋
這句話是在解答一個疑惑。這個疑惑是:在上述對量的解釋裡,說到正確看到水的眼識,可以產生解渴的作用,符合「安住能作義,不欺」的條件,所以它是量。然而,耳識並沒有這種作用吧!因為聲音每一剎那都在消失,前一剎那聽到的聲音,後一剎那就消失不見了,耳識在聽到某個聲音的下一剎那,這個聲音就沒了。這樣一來,由於不符合「安住能作義,不欺」的條件,所以耳識不是量。
對於這個疑惑,答案是:因為耳識可以顯示出對方的所欲,顯示出對方有想要表達些什麼的欲望,所以是量。耳識是量識,與看到即將熄滅的油燈最後一剎那的眼識是量識,兩者的道理相同。雖然它們並不像正確見到水的眼識,有那樣的能作義,但它們仍然是量,理由是:這種心識上的顯相,事實上存在。透過耳識,我們知道說者「想要說話」的這種所欲,而說者事實上的確想要說話,所以耳識是量。
說者能作境,何義覺明顯,於彼聲是量。義性非有因。
(註:這段文的解釋,是依著「聲亦爾,顯示所欲故」的第一種解釋方式進行的。)
這段文的前三句是在說明「所欲」是如何顯示的。說話的人,在他想說的話裡,有他所要指的對境,透過他說的話,聽者可以推測出他的心裡顯現的是什麼境。由於可以從他說的話推測出他想要講的內容,所以他說的話(彼聲)是量,而這種量稱為「推測欲說之量」。(註:從他說話的聲音,可以推測出他有想要說話。)
然而,因為我們無法只憑著他說的話,證明他說的內容是事實,所以不可以把他說的話視為「從聲產生的量」。理由是:光靠著聲或字詞,無法產生「推測出事實」的這個結果。由於「字詞」並不是「推測出說者的話是事實」之果的正因,故云「義性非有因」。
緣於已取故,不許彼世俗。
「世俗」一字指的是「世俗有境分別心」,由於這種心識是用增益的方式進入對境,從這個角度而稱它為世俗,例如:跟隨在執瓶眼識之後生起的執瓶分別心。執瓶分別心的確認識什麼是瓶子,它雖然不欺誑,但卻不是量。因為它之所以能認識瓶子,並不是靠它自己的力量,而是靠著「已取」,靠著眼識已經證得的認識再去加以憶念而已,所以分別心不是量。
覺是正量性,所取所捨事,轉趣彼主故。由有境各異,覺證各異故。彼有此有故。
接著又有人提出一個質疑,這個質疑是:量,不一定都是心識吧?像眼根、耳根等,它們也可以正確認識對境,所以根也是量。
針對「根也是量」的這個想法,法稱論師答道:根不是量,量一定是心。理由是:「量所間隔」之果與「量未間隔」之果,它們最主要的能立都是心,所以量必須是心才行。
「量未間隔」之果的意思是,產生了一個量,例如,眼睛看到了瓶子會發生種種變化,於是對於「瓶子會變化」這件事產生了量。以這個量為基礎,接著再運用理由去思考「是因為瓶子是依於因緣而產生,而以它會變化。」此時,跟隨著之前的那個量(認識到「會變化」的那個量),接著產生了比量。然後你又思考「既然是依於因緣而產生,那它應該是無常。」然後又產生了量。在上述這個過程裡,由一個量,接連引生出其他的量,這是「量未間隔」之果的意思。
「量未間隔之果的能立是心」的理由是「由有境各異,覺證各異故」。只要內心上顯現出來的對境不同,心去證得的對境也會不同,所以,心是量未間隔之果的能立。
「量所間隔」之果的意思是,例如,產生了一個量,透過這個量,然後產生了無常、無我等等的量,靠著修習這些內容,最後獲得解脫成佛的結果。在上述的過程 ,某一個量,經過了很長的間隔之後,才產生出某個結果,這就是「量所間隔」之果的意思。
「量所間隔之果的能立是心」的理由是「所取所捨事,轉趣彼主故」。一個士夫,對於所取或所捨的對境,最後做出了取捨的主因是心,所以,心是量所間隔之果的能立。
根據以上兩個理由,量必定是心才行。
以上內容裡講的「量之果」,並不是真正的果,而是「所立能立」、「所入能入」的概念,要結合「定義」這個概念去理解才行。
這段內容也揭示了一個道理:我們想要求得的某個結果,「量」才是它最清淨的能立,換句話說,心裡想要的結果要能如願成辦,必須依靠量才行。然而,雖然我們明明要的是快樂,最後卻得到相反的苦果,這又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我們依靠了顛倒識、錯亂識、欺誑的心與無明,沒有依靠量所致。
由自證自體,由名言是量,論是遮愚蒙。
要怎麼知道某個量有經驗(領受)到對境呢?回答是:用自證現量就可以知道。你的心對於某個對境的認識無欺誑的這件事情,你可以靠著自證現量或說自己的經驗而知道。
然而,要把你經驗到的量,冠上「量」這個名言,你必須先知道「量」這個字可以用在哪裡,這就必須靠著有人教你才行,無法靠著自己的力量就能知道。要了解「是量」、「非量」等這些名言可以用在哪裡,哪些狀況可以稱為量、哪些不可以稱為量,要排除無知的愚蒙,就必須依靠開示量的論典,學習量的體性、分類、定義等等才行,這也正是祖師們要撰寫與量有關論典的目的。
顯不知義爾。
這句話有好幾種解釋方式,以下是克主傑尊者的解釋。
量是不欺誑的識,而不欺誑的意思除了上文提到的「安住能作義」之外,還包括了清楚地知道以前所不知道的。
證知自體後,總相識應得,意謂於自相,不知所知故,觀察自相故。
這幾句話是在回答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是:如果量必須是一種新的知道,那麼,在執瓶眼識之後生起的執瓶分別心,應該也可以算是量,因為在最初產生執瓶分別心之時,瓶的義共相是一個新產生的對境,而執瓶分別心也是第一次知道瓶的義共相,所以執瓶分別心是量。
回答是:「量」趨入的對境不是顯現境,而是趣入境,也就是瓶子本身。以執瓶分別心來說,它的趣入境是瓶子,但瓶子在這之前已經被知道了,不算是新知,所以執瓶分別心不是量。也就是說,「量」是一種新的知道,而這個知道的對境是自相,只有在趣入境上的新知,才稱為量。至於知道新產生的顯相,不會把它稱為量。
「觀察自相故」的意思是:跟隨在執瓶眼識之後生起的執瓶分別心,由於它證得的,是之前已經被執瓶眼識證過的自相(即瓶子本身),所以不是量。
非常感恩格西拉慈悲開示!感恩版主整理與分享!
回覆刪除想說其中「覺是正量性,所取所捨事,轉趣彼主故。由有境各異,覺證各異故。」原文是否漏了最後一句「彼有此有故。」
抱歉很晚才很見您的留言。感恩您提醒,漏句已補上。謝謝您。
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