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58 - 無論任何事,別忘了至心向佛祈求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佛救怙我們最主要的方式,是讓我們認識真相,從不知到知。所以,就算沒有直接見到佛,我們依舊蒙受佛的救怙。

57 - 佛的功德為何不可思議?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為什麼佛有這些功德?這些功德是怎麼產生的?這些問題要用業果的理路來回答。

56 - 救怙者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依照陳那論師禮讚文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的順序,目前我們已經講完成量、欲利生、大師與善逝,接著要講最後一個主題「救怙者」。

55 - 改變的起點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透過以上說明可知,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。佛教提出的這三個理由,已經完整回答了外道的提問,然而,我們可以進一步對自己提問:既然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,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?

54 - 善逝(三)

摘自:2014.9.21   第十一講

在「常故無變故,或便無知故。為何遍計說,諸過失無盡?」這個偈頌裡,佛教反問外道:「你基於什麼理由認為過失無法淨除,是因為過失是無法改變的常法?還是沒有方法可以改變?還是雖然有方法但沒有人知道?」
同樣的問題,我們也可以拿來問自己。

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

53 - 錯誤的推論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討論到「完全斷除過失,這件事有可能嗎?」這個主題時,外道認為佛的過失並沒有完全淨除,理由是因為「佛有說話」。佛教認為這種邏輯犯了不周遍的錯誤。沒過失不一定就不說話,有說話並不表示有過失。
在生活裡,我們也經常犯下類似的邏輯錯誤,尤其在我們對某人生起觀過心時,用來證明對方犯錯的理由,幾乎都不是正因。很多時候我們都犯下的錯誤跟外道一樣,用缺乏周遍性的理由做出結論。

52 - 善逝(二)完全斷除煩惱與過失,有可能嗎?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完全斷除煩惱與過失,這有可能嗎?以下是認為不可能的人提出的辯論。

51 - 善逝(一)具備三種特質的斷功德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因斷具三德,是為善逝性。
首先介紹什麼是善逝。善逝是把苦的因與習氣都一併斷除,而且這種斷具備三種特質,分別是:善斷、不退轉斷、無餘斷。所以,善逝的意思是「具備三種特質的斷」。以下分別解釋三種特質。

50 - 為什麼我跟佛差這麼多?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「能仁為利他,勝出麟喻等」這段話的重點,是在說明有情之中最高的獨覺阿羅漢,與佛仍有一大段差距,並解釋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。
對我們而言,更應該思考的重點是:我與佛的差異在哪裡?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?

49 - 大師(三)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義故修方便,許彼是大師。
禮讚文裡用「大師」而不直接用「修方便」這個詞,為什麼?
有時我們會借用因的名字為果命名(用因安立果名),有時則會反過來,借用果的名字為因命名(用果安立因名),此處是「用果安立因名」。「修方便」是因,「大師」是果,此處借用果來為因命名,是為了強調「具方便、修證無我慧」是成辦善逝大師必備的因,缺乏了這個因,無法成就大師這個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