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照陳那論師禮讚文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的順序,目前我們已經講完成量、欲利生、大師與善逝,接著要講最後一個主題「救怙者」。
救護者宣說,親自所見道,無果不妄語。具足悲心故,凡一切所作,為利他行故。
「救護者宣說,親自所見道」的意思是,能仁薄伽梵是希求解脫者無欺誑的救怙者,理由是:他在不求任何回報與名聲的狀況下,把自己看見的究竟解脫道,無顛倒地為他人開示。為什麼說世尊看見的是究竟解脫道?因為他已斷除一切有漏與垢染,在這樣的狀況下,他以直接經驗的方式看到的,正是究竟無誤的解脫道。
善逝代表的意思是自身斷除一切有漏與垢染,是具有三種特質的斷。由於能仁獲得這樣的斷功德、是善逝,所以他有能力救怙眾生。以上說明救怙者如何從善逝產生。
世尊是救怙者,因為他把自己看見的究竟解脫道,在不希求任何回報的狀況下,無顛倒地為他人開示。然而,憑什麼證明世尊會為眾生無顛倒地開示解脫道?首先,世尊具備這種能力,這個部份已經用正理成立過了,不再贅述。然而,也許有人會懷疑,就算有能力,並不代表他在宣講之時就一定不會亂講,或是就一定會講。對於這種懷疑,我們可以反問兩個問題。第一,有什麼理由,使得他在有能力正確宣講的狀況下,故意說謊講錯?第二,有什麼理由,讓他在明明有能力正確宣講的狀況下,選擇閉口不說?
對於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,第一,佛不可能故意說謊講錯,因為他完全沒有私心、不求任何回報。一個人會說妄語,明明知道事實卻故意說謊,必然是因為他對某個東西起了貪心,期待獲得好處才會這麼做;但佛已完全斷除對我的貪,他對自我的安樂沒有任何期待,所以他完全沒有理由要說謊。以上是「無果不妄語」的意思。
第二,佛不可能明知卻不說,因為他對一切有情具有大慈大悲心。過去還在有學道時,世尊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做,最後悲心究竟而成佛。因此,他不可能因為對眾生缺乏悲心而不開示無顛倒道。以上是「具足悲心故,凡一切所作,為利他行故」的意思。
能仁不但擁有救怙眾生的能力,而且他對眾生具有慈悲心,確實是有情的救怙者,所以他足以成為有情的皈依處,是我們可以皈依的對象。
以故是定量。
在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這句偈頌裡,「成量」是最主要的所立,而「欲利生、大師、善逝、救怙者」這四項是能立(理由)。「以故是定量」的意思是,對希求解脫的有情而言,世尊是量士夫,因為透過意樂與加行的究竟圓滿,世尊成為二利圓滿的士夫,這樣的士夫是量士夫,是永遠都不欺誑的救怙者。
佛陀自己曾說過:「諸佛非以手洗罪,亦非以手除眾苦,非將所證遷於他,示法性諦令解脱。」這偈頌說明佛陀救怙眾生的方法,不是像用水洗淨髒污般洗淨眾生的罪,也無法用他的手清除眾生的業障,他自己獲得的證功德也沒有辦法直接給眾生。眾生不斷受苦,是因為無知愚蒙所致,所以佛陀救眾生的方法,是為眾生開示真相,把真相解釋給眾生聽,消除眾生的無知愚蒙。正由於佛是用開示真相的方式救怙眾生,所以他是無欺誑的救怙者。
這是佛最重要的特質與功德,因此,在認識佛的時候,這是最核心、不可忽略的重點。當然,佛的功德不只如此,包括身語意在內的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,也都應該要去認識。
以順次第的方式,依次說明由大悲心到救怙者之間的四個主題如何成立,以及量士夫如何依此而產生,這部份的說明已經完成了。
以下,將以逆次第的方式,先成立救怙者,再以救怙者為理由成立善逝,再以善逝為理由成立大師,再以大師為理由成立慈悲,之後再整個統攝起來成立量士夫。
復次救怙者,宣說四聖諦。
從「復次救怙者」開始,是用逆次第的方式說明。「復次」的意思是,以順次第方式成立量士夫,這部份說明完畢之後,接著要以逆次第的方式說明。
「復次救怙者,宣說四聖諦」的意思是,佛陀薄伽梵是希求解脫者的救怙者,因為他對希求解脫者開示四諦之理的事業已臻究竟。
以下要說的這些內容,無法配合我們自身的狀況舉例,只能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例做說明。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希求解脫者無欺誑的救怙者,理由是:他對希求解脫者開示四諦之理的事業已臻究竟。佛陀有開示四聖諦的這件事情廣為人知,特別對於學習經論的人而言,這是一件可以用現量成立的事實,所以不必特別再以理路去成立。必須用理路成立的是,佛陀宣講四聖諦的內容是無顛倒的,這個成立之後,就可以成立佛陀的宣說無顛倒。所以,從下一次上課開始,將以理由成立四聖諦之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