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55 - 改變的起點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透過以上說明可知,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。佛教提出的這三個理由,已經完整回答了外道的提問,然而,我們可以進一步對自己提問:既然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,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?

是因為我們無法改變,所以無法成佛?還是雖然我們能改變,但沒有方法可以成佛?還是雖然有方法,但這個方法超乎我們的能力?還是雖然我們有能力學,但沒有人肯教?
在上述這種總體性的提問之外,要記得把問題拉回自己身上,看看問題的癥結到底出在哪裡。在一連串的追問之後,你應該會找到答案,而那個答案,就是你的下手處,就是你要改變的起點。
之前說過,所謂的佛,其實就是具備以下條件者:本身已脫離一切怖畏、知道所有幫助他人離開怖畏的方法、對一切有情有慈悲心。誰具備這些條件,誰就是佛。一旦具備這些條件,不但自利究竟、息除一切苦,而且還能究竟、無礙地利益他人,而這樣的狀態,就稱為佛。
而這正是我們的希求,是大乘行者內心追求的目標。然而,這樣的目標是否能達成?從理路分析的角度來回答,沒有不能成佛的理由,然而,既然沒有理由不能成佛,我們現在又沒有成佛,這中間一定有問題,問題在哪裡?這個問題不會無解,找出至今沒有成佛的原因,然後著手改善!
大部份人的原因是不知;不知是因為沒學,只要有學就會知,雖然知的範圍大小、程度深淺和速度快慢因人而異,但絕不會毫無斬穫;那麼,沒學的原因又是什麼?也許你的原因是工作太忙。推論到這裡,接著你應該著手做的改變,就是設法減少工作量。
或許有些人在這輩子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,由於諸根不具、遇不到老師等因素,這輩子完全不可能從學習到修行到成佛。這樣的人,或許只能等到來世獲得暇滿人身後,才能接著想下一步,看看要如何成佛。
總之,好好自我檢視一番,看看在成佛這件事情上,眼前的瓶頸是什麼。如果你的狀況並非無計可施,而是因為你一點都不努力。至於不努力的原因,你說你不是不想成佛,而是現在沒有空,所以等以後再成佛就好。如果這是你的答案,那麼說實在的,你對佛果的希求並不真心。
反之,如果我們對佛果的希求是真心的,就一定會想辦法努力。雖然我們的能力不一定能全部發揮出來,但還是要盡力而為,剩下未完成的部份,就在來生繼續努力。今生有心,但卻處處受限,是因為遇到了很多違緣,包括身體狀況、周圍環境等等,因此,今生除了在能力範圍內盡力,也要設法在來世獲得一個好的所依身,遠離無法精純修行的違緣。
我認識一位出家人,他雖然很聰明,但卻不用功,由於學習成績不佳,所以就被派去做農事。寺院裡負責農事的僧人,幾乎都是不太讀書的人,而這些人通常會聚在一起,玩一種印度人經常玩的桌上型撞球遊戲,這位出家人也經常去玩。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他,他說:「格魯大考就快到了,但我實在抽不出時間讀書。」我問他:「那你現在要去哪裡?」他說:「要去打撞球。」
如果真心希求,就算現在能做的很少,也會設法盡力。例如,你對佛稍微有一點認識,明白佛具備三項特質,如果你真正很想要成佛,應該就會朝著具備這三項特質去努力。「我要成佛」的意思就是「我要離一切過失、要遍知一切法、有對一切眾生有慈悲心。」
以「離一切過失」來說,如果你真心想成佛,就必須朝著離一切過失這個目標踏出一步,至少努力斷除一個過失。你可以去受居士戒,斷除五項過失;如果做不到五戒全守,那就持守五戒中的一戒,內心緣著佛果,明白自己這麼做是為了要成佛,然後著手斷除一項過失。
如果無法終生守戒,還是有你可以努力的事情。你可以去受大乘布薩律儀,雖然戒條有八項,但持守的時間只有一天。雖然時間不長,但至少已經邁出一步。當你真正開始去斷除一個過失,就是開始朝著佛擁有的斷功德邁出一步。就像如果真的要去某個地方,就會朝向那個地方邁出步伐;如果你嘴上說著想要去,但說完之後什麼動作都沒有,這表示你只是隨便說說,心裡並沒有真的想去。
再以「遍知一切法」來說,要遍知一切就必須學習,不學絕不可能遍知一切,因此你必須開始學習。如果無法全力投入,至少一天投入一小時,不行的話就半小時;如果沒辦法每天學,至少每年刻意撥出一個月的時間學習。總之,就是要安排學習計劃,然後去執行它。這樣一來,對於「我要遍知一切法」這個決定,你至少有邁出了步伐。
如果你不但沒有開始學習,反而主張不必學習,那你如何遍知一切?根本不可能!因為你並沒有朝向遍知一切前進,反而背道而馳、終將愈離愈遠。
最後以「大悲心」來說,佛對一切有情的慈悲心,就像慈母對待獨子一樣。想要成佛的人,雖然沒辦法馬上真正生起這樣的心,至少要修習造作的大悲心;雖然無法馬上以一切有情為對象,至少先以親友為所緣去修,之後再依次以中庸和怨敵為所緣去修。總之,就是要依著次第走出第一步。
再想想,成佛是為了什麼?是為了利益有情。只要成佛了,就可以在毫無困難與怖畏的狀況下,無礙地幫助有情直到他們都成佛。既然這麼想要利益有情,今生就應該要開始。雖然沒辦法馬上利益一切有情,也要試著去利益部份有情;雖然沒辦法幫上很多忙,也要試著幫上一點忙。
因為「利益一切有情」是你的目標,所以從這輩子你就會開始盡力幫助別人。除了實際上隨份隨力地利益他人,「祈願」也是一個開始的方式。祈願我不只在今生未死之前可以盡力幫助別人,願死後也能繼續下去;不只來世,在未成佛之前、已成佛之後、直到虛空未盡之際,都要盡力利益有情。這樣想過之後,接著再唸誦「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」祈願文。這樣做,也是一個開始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