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利他勤修,智加行大師。
由「世尊有著具備三項特質的知」,又可以證明一件事:為了利益眾生,世尊曾經努力精勤地修習,讓自己無餘地遍知一切法,如此才能成為名實相符的「大師」。如果他之前沒有學過,不可能天生就成為一切遍智。
由彼須悲心,義成為利他,不捨所作故。
「由彼須悲心」的意思是,世尊為了利益眾生而長期修行,正表示他已有慈愛大悲心;否則他只要成辦自利就可以了,不會為了利他而在多劫中學習各種方便。
「義成為利他,不捨所作故」這兩句話,是在回答一個問題。若有人問:「只要了知四諦的實相,應該就可以成為量士夫,為何還要成辦大悲心呢?」答案是:若沒有大悲心,就不會成為真正的量士夫;因為世尊修習大悲心到究竟,所以就算已經成辦了自利,也不會捨棄利他,持續地利益有情。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要內容是成立世尊是量士夫,成立的次第分為順次第與逆次第。根據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護者」的文詞順序,說明如何依於前前因,而成辦後後果的是順次第。首先成立佛有大悲心(欲利生);再成立佛在生起大悲心後,為了利益有情,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裡修習各種方便(大師);之後再成立佛有著具備三種特質的斷善逝(善逝);最後成立佛陀如實開示四諦之理,成為一切化機的救怙者(救護)。
目前我們在講的是逆次第,是從擁有後後果,證明已有前前因。先成立世尊是救護者(救護);從世尊是救護者的這一點,可以證明他是已具備三種特質的證善逝(善逝);從他是證善逝的這一點,可以證明他是為了利他而無餘地修習各種方便的大師(大師);從他為了能利他、無餘了知一切法而精勤長時地修習的這件事,可以證明他的心續中有大悲心(欲利生)。
由悲故善說,由智而諦說,說彼並能立,成就其加行,故是定量性。
「由悲故善說,由智而諦說」的意思是,由於慈愛大悲心的修持到究竟,所以他只說善的、對眾生有益的話語;由於智慧到究竟,所以他只說事實、只說諦實語,所以佛陀對於希求解脫者而言,是無欺誑的量士夫。
「說彼並能立,成就其加行,故是定量性」的意思是,由於佛具有「能立」的大悲心,所以成辦種種加行,因此佛陀是量士夫。
「能立」的意思是「彼之能立因」,即善逝、救怙者的能立因,指的是大悲心。由於具有大悲心,為了能宣說四諦之理,所以把種種加行做到究竟,所以佛陀是量士夫。
複習:大悲心是佛果的能立因
關於「大悲心是佛果的能立因」,之前在好幾個偈頌裡都有講過。第三十五偈「能立由修悲,覺依於身故」說,走向佛地最初的能立是修大悲心;第一百三十三偈「具悲摧苦故,勤修諸方便」說,由於具有大悲心,為了消除眾生的苦,所以佛陀全面精勤修習獲得一切遍智的方法。最根本的能立是大悲心;生起大悲心之後,促使他進入種種加行,把一切方便修到究竟的也是大悲心。
第一百三十七偈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,於其德失相,當能極明顯」說,由於具備大悲心,長期修習非常多方便的緣故,因此遠離一切過失、圓滿一切功德,連同所知障也一併斷除,獲得比聲聞與獨覺更加超勝的成就。
還有今天課程裡講的第二百八十三偈「由彼須悲心,義成為利他,不捨所作故」說,雖然自利已達究竟了,但由於大悲心而無法捨棄利他,佛成佛後唯一做的事就是利他。
第一百九十九偈「由悲下劣故,無大功力住,若是大悲者,為他而安住」說,聲聞阿羅漢雖然對有情也有慈愛心,但因為他們的悲心下劣,所以無法長住世間利益眾生;反之,因為具有大悲心,菩薩可以為了利他而在無數劫中住世,佛在虛空未盡之際不入涅槃,安住世間利益眾生。
綜合這些內容,更可以證明大悲心對於成就佛果,無論在初中後階段都非常重要。至於證無我慧是道的正行、是道的主要,之前已經用很多偈頌清楚地解釋過了,包括:無害於我執的方法都不是解脫道,能直接傷害我執的方法是證無我慧,其他的方法只能算是支分。透過以上說明可知,必須把證無我慧做為主要修持。
要生起一般的悲心,不需要出離心做為前導;但大悲心是想要幫助一切有情脫離輪迴、脫離行苦的心,在生起這種心之前,如果自己並不想脫離輪迴,就不可能生起以一切有情為所緣、希望眾生都能脫離輪迴的心,因此出離心也是大悲心與菩提心的因。
觀修無我也是如此,必須先修苦,明白苦的根源是我執,再觀察我執的對境是否存在,然後透過修無我而生起證無我慧,所以證無我慧的根本也是出離心。透過之前的論述,已成立菩提心與證無我慧是道之主要,而出離心又是兩者共同的基礎,由此可知,出離心、菩提心與證空慧三者是道的正行、道的主要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