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
98 - 再談佛功德(三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補充:成立佛的悲智功德的其他理路
關於佛的悲智功德,我想再做一點補充。關於悲心,如果只是一般的悲心,不承許宗教的人也認同,所有的宗教也都強調悲心的價值。但是,仔細說明慈悲的體性與分類、生起慈悲心的各種方法、如何循序漸進地增長大慈大悲菩提心,直到究竟成佛,這些內容只有大乘經論裡有講,其他宗教完全沒有。

知道這些論述、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,就像知道四諦之理是事實一樣,對於大乘佛教中關於慈悲菩提心的論述,一旦你自己能用量識證明它們為真,你才能真正相信佛的心續中有悲功德,因為他並不是依賴其他的阿闍黎講了法,自己再轉述;他之所以能自主地宣說慈悲心、菩提心的法類,是因為他自己親身的體證。
佛的智功德也是如此。除了《釋量論》講的理路,還可以透過「心的唯明唯知」這個理路思惟一切遍智。在其他經論中講到「心自性光明,垢染為客塵」,意思是:心能了知對境,這是心本來就有的能力,只是因為暫時的緣,使得心不知或錯知,在心的本性中並沒有垢染存在。
如何知道心的本性沒有垢染?如果心的本性有垢染,則無論何時垢染都會與心同在,心就不會有無垢的時刻,然而,心並非任何時候都有垢染。例如,在正觀修大悲心,或是正在觀修無我時,那個時候有心,但不會生起煩惱,這是一個例證。
再者,臨終時的心識會愈來愈微細,最後成為最微細的光明。達賴喇嘛尊者曾說過,在這種最微細光明的體性中無法生起煩惱體性,但卻可以生起善的體性,由此也可以證明心的本性不是煩惱。
心的本性不是煩惱,而是了別對境的能力。只要把阻礙心了別對境的障蔽清除乾淨,就能遍知一切法。例如,佛經裡有說,有些人在獲得阿羅漢時,雖然還沒有神通與預知能力,但因為他已經沒有煩惱障,如果他需要神通與預知能力,只要花幾分鐘的時間安住在根本定中,馬上就可以擁有這些能力,由此也可以證成煩惱障的障蔽作用。如果進一步把煩惱障的習氣都清除掉,自然就能遍知一切法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