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
97 - 再談佛功德(二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佛的一切遍知是什麼
根據小乘經典的說法,佛陀入涅槃後,相續也就中斷了。組成佛身的元素若是真正的血肉,佛陀這輩子入胎時,心識若是與真正的父精母血結生相續,則佛入涅槃時,佛身也就必須中斷了。

那麼,佛身的元素是什麼?根據密續典籍,與微細心識體性同一的微細風息,就是佛身的元素,微細的心識與風息從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、相續不會中斷。因此佛不會死,但他會示現死亡的行相,而且我們也看得到。
小乘經典一方面說,佛的神通與聲聞不同,聲聞必須要刻意關注才能知道,但佛不必刻意關注就可以知道。正如「假使大海潮,或失於期限,佛於所化者,濟度不過時」這段經文說的,雖然大海的潮汐有固定的時間,但它不按時來是有可能發生的事;然而,只要所化機的心續一成熟,佛對他的利生事業絕無欺誑,絕對不可能逾時。
但另一方面小乘經典又說佛有動機分別心。然而,如果有動機分別心,就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,這樣一來,就與上述的小乘經文相違了。例如在同一個時間裡,印度與美國各有一個人的心續成熟了,如果佛有動機分別心,當他利益在印度的這個人時,就無法利益在美國的那個人,此時,對美國的那位所化機而言,佛的度化就遲到了。
佛若不能在所化機的相續一成熟,就立刻任運地顯現出最適合該所化機的身,就代表「不欺誑」一事尚未達到標準。當所化機那方面完全準備好了,但佛這方面仍有未完成的部份,我認為這樣的佛,並沒有完全達到量士夫的標準。
而且,分別心是一一分開的,無法同時生起很多分別心。如果必須受制於動機分別心,在利益某位有情時,就無法同時利益另一位有情;在宣說某一種法時,就無法同時宣說另一種法,例如在說無常之時,無法同時宣說無我。就算佛同時變現出數百個化身,這些化身同時說法,但因為必須觀待動機分別心,所以他們只能說完全一樣的法,無法一個說無常,另一個說無我。
但是,根據大乘經典,唯識宗與中觀宗認為,佛不只遍知一切法,而且是在同一時間遍知一切法;佛也可以在同一時間變現出千百億個化身,而且每個化身可以分別做不同的事情。
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例,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同時變現出一百億個化身,其中有些化身正在示現涅槃,有些正在說法,有些則剛成佛,這些不同的化身都是同一個相續。因此,當他在成辦某一位眾生的義利時,絕不會耽誤到另一位心續成熟、該去利益的眾生。
動機分別心是怎麼來的?從大乘共同的觀點來說,它來自法我執。以下用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解釋。動機分別心,來自於實執的習氣;如果沒有實執習氣,就不會有動機分別心。這麼說來,利益眾生的滯礙與延遲,就相當於苦諦;這種苦的因,包括動機分別心與實執習氣,就相當於集諦。
造成滯礙的因---分別心,以及分別心的根本---實執習氣能不能被消除呢?可以。運用的理路,是成立解脫理路的延伸。由於這種習氣是實執顛倒心產生的能力,既然實執顛倒心可以被消除,實執習氣當然也可以被消除。
根除實執習氣,就可以根除動機分別心;一旦沒有動機分別心,心就不會有「要進入這個對境」、「不要進入那個對境」等區別。此時,心就只剩下兩種可能性,要不就是相續中斷,要不就是遍知一切法。
例如,我現在正在講課,此時我的心只能關注《釋量論》,無法同時思考現觀或中觀的內容;同樣的,只要還有分別心,就只會知道分別心正在關注的對境,無法知道其他對境。一旦沒有動機分別心,沒有了區分遠近的心,此時心相續要不就完全中斷,變得什麼都不知道,要不就是同時什麼都知道。
「成佛的同時,心相續就中斷了。」這種主張是沒有道理的。根據成立瑜伽現量的理路,了知四聖諦的心與慈愛大悲心,經過不斷地修習,修到最後應該要變成能夠任運生起才對;如果修到最後的結果是相續中斷、整個沒有了,這是不合理的。
就算成佛了,心續也不會中斷,所以佛成佛時依然有心,但那時會區分遠近的分別心已經沒有了,所以佛能俱時了知一切法。這種結果,一方面來自於所知障這個違緣的消除,二方面來自大慈大悲菩提心的修持到達究竟,福德資糧究竟圓滿,並且把這一切都回向能成為利他的因,因此帶來一切遍智的結果。
因為佛遍知一切法,所以佛的心遍於一切法;在此同時,佛身的元素,那個與微細心識同在的微細風息也就遍於一切法,所以佛的色身也遍於一切。
由於佛是一切遍智,可以完全配合每一位所化機的狀態與需要,任運示現出最適合的化身,因此佛有各種各樣的化身。其中,做著十二相佛行事業的化身,稱為殊勝化身;此外,還有非常多的化身示現凡夫相。這些化身,只要所化機的相續清淨了,就會在完全無勤力的狀況下俱時顯現。就像夜空中只要有明月,地上的水面就會有月亮的倒影,雖然每個水面都有月影,但月亮本身完全無需費力。佛也是如此,只要眾生的相續成熟,他就會在毫不費力的狀態下,一一在他們面前,顯現出與他們最相應的化身。
佛語也是如此。在同一個時間裡,各種使用不同語言的人,甚至不同類的有情,例如印度人、西藏人、天人與龍族同時跟佛請法,大家在同一場法會中,會用各自的語言直接聽到佛說法的聲音。而且,這些有情的根器有利有鈍,內心的想法與欲願也都各不相同,在同一場法會中,大家會各自聽到最適合自己的法類,有人聽到佛開示無常,有人聽到佛開示無我,有人則聽到佛開示菩提心。
所以說,只要所化機的相續成熟了,佛絕對不會有一點耽誤,無論在身語各方面完全無滯礙、剎那也不會延遲,為這個所化機顯現出最適合的化身與最應機的開示。在救怙眾生的這件事情上,佛已完全具備能救怙我們的條件,問題在我們自己身上。現在我們無法親見殊勝化身、在殊勝化身前聽經聞法,是因為我們的條件不夠。
若能對佛的功德生起定解,在生起信心的狀態中修皈依,會產生很大的幫助。

若要用理路成立佛功德,可以運用《釋量論》說的理路一一成立;若要用分類的方式認識佛功德,在《現觀莊嚴論》裡有清楚的分類。把這兩者整個起來,既知道各種各樣的佛功德,成佛之後能如何利益眾生,而且也用理路成立它們都是存在的,這樣一來,才能真的想要成佛,生起為了利益有情而欲求佛果的菩提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