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

64 - 苦諦觀修方法(二)苦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透過《釋量論》的偈頌,解釋完苦諦的第二個行相「苦」之後,接著說明如何運用偈頌中講的「過依故」與「因自在故」去思惟觀修苦諦。

(一)「過依故」:有漏蘊體是苦的所依

雖然苦的種類很多,但《釋量論》並沒有一一描述,只透過「過依故」這個概念,說明了觀修苦的方法。以人為例,從投胎開始就在受苦,最後變老的時候也在受苦,在生到老之間,則受著包括病苦、不免死亡之苦、愛別離、求不得等各種苦。經論對於這些苦做了很多描述,除了人道的苦,還有天、非天等六道眾生的苦。
讀過經論,明白各種苦之後,接著我們應該針對這些苦,一一發問。先問:這些苦是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我從投生開始就要受苦?答案是:因為你去拿了有漏蘊體,所以才會受苦。再問:為什麼我要承受病苦、死苦?答案是:因為你去拿了有漏蘊體,所以才會受苦。再問:為什麼我要承受愛別離、求不得的苦?答案是:因為你去拿了有漏蘊體,所以才會受苦。
就像這樣,每受一個苦,去尋找受苦的原因,答案都一樣,都是因為你自己去拿了有漏蘊體,所以你才會受苦。只要你問得夠多,堆疊在「因為你去拿了有漏蘊體」這個答案上的數量愈大,到最後,你的心裡會生起一個很深刻的結論:「這個有漏蘊體,真的不能再拿了啊!不切斷與這個由業與煩惱而來的有漏蘊體的連結,真的不行!」剛才講過,被業與煩惱束縛在有漏蘊體裡,稱為輪迴。透過這種觀修苦的方法,最後你會生起「我要脫離這種束縛」的心。
再想想,為什麼會領受苦樂?無論苦受與樂受,產生的原因都是三緣聚合,這三個緣是:對境、根、內在心識。以「被刀刺的苦受」為例,對境是刀,根是被刺的身體(身根)。如果沒有心識的參與,光是刀刺到身體,就沒有領受者;有了內在心識,由於根、境、識三者聚合,才會經驗到苦受。
以上是經論裡說的「由觸而生受」的道理。這些道理,即便我們還沒深入研究,但只要在心裡有點概念,就可以拿來檢視我們平常用的除苦方法,看看是否需要調整。
雖然根境識三者聚合才會產生受,但大多數人只看到外境與苦樂之間的關係,所以把主要的力氣都用來取捨外境。若認為某個外境會帶來快樂,就拚命爭取; 認為某個外境會導致痛苦,就拚命阻擋。不過,也有些人進一步發現根與苦樂之間的關係,於是他的解決方案就會變得有點不一樣,例如他可能會用運動、換心手術等與身體有關的方法來解決問題。
而佛法提出的取捨方法就更不一樣了。在下士道的階段,會從「要與六道中的哪種蘊體產生連結」的角度,決定如何取捨。因為與三惡趣的蘊體產生連結會很受苦,所以這種連結是應捨的;因為與三善趣的蘊體產生連結會受樂,所以這種連結是應取的。到了中士道的階段,則會從「凡是有漏蘊體,都是苦的所依、都是無常」的角度去思考,因此決定無論與哪種有漏蘊體的連結,都是應捨的。
下士道的想法,就像是該穿哪種衣服的選擇一樣,天氣冷時,應該取厚衣、捨薄衣;天氣熱時,應該取薄衣、捨厚衣。講到這裡,我想到一個笑話。以前藏人剛流亡到印度時,生活條件很差,天氣很熱也沒有薄衣服可以換穿,只能把厚衣服一件件脫掉。衣服都脫完了還是好熱,有人就說:「都脫到只剩下皮了,皮又不能脫,這下該怎麼辦呢?」
就道次第的進程來說,在下士道的階段,有些投生要捨,有些投生要取;到了中士道的階段,由於明白無論哪一種投生,無論獲得哪一種有漏蘊體,都會因而受苦,所以統統都不可以取,統統都要捨。一旦達到經典裡說的「無取、無漏」,便獲得解脫。
以上透過「過依故」的概念,說明的是觀修「行苦」的方法。接著說明如何運用「因自在苦故」的概念去思惟。

(二)「因自在故」:有漏蘊體是業與煩惱的產物

為什麼會受苦?因為我們被心控制,而心被煩惱控制。會造業是因為被煩惱控制,會投生也是因為被煩惱控制。雖然苦有很多種,但無論哪一種苦,都是「被煩惱控制」造成的。就像剛才提到的觀修方法一樣,所有的苦,尋找原因,最後都歸結到「被業與煩惱控制」這個原因上。想想你經歷過的、聽聞過的一切苦,為什麼會受這些苦?當你思考得愈多,堆疊在「因為被業與煩惱控制」這個答案的數量愈大,最後你才會生起一股決心:「不掙脫業與煩惱的控制,真的不行!」正是為了生起這種想法與決心,所以必須這樣去觀修。
受苦的原因是煩惱,而一切煩惱的根源是我執無明。這部份的道理,之後講集諦時會進一步說明。法王達賴喇嘛尊者常說:「我們一切所作所為,都是根據無明而作的。無明是一種無知又顛倒的心,既然受制於無明,怎麼可能會快樂呢?」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