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

69 - 菩提心為什麼是成辦佛色身的主因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講《釋量論》時根據的宗義,是以大小乘共通的主張來說。以下,我想把上部宗義的主張,與剛才的理路「能引相續故,無間故」結合後做一些說明。

佛身分為法身與色身,色身包括佛的報身、化身、佛語等直接利益眾生的各種身。成辦色身的因有很多,但其中最主要的因是菩提心。運用《釋量論》上述的理路,可以成立「成辦佛色身的主因是菩提心」。
首先運用「能引相續故」這個理由做解釋。在做任何法行之前,若以大慈大悲菩提心為動機,就會成為佛的因;否則,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成為佛的因。用「造業」的理路來說,以大慈大悲菩提心為動機去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這樣才能累積成佛的業,才會是成佛的因;否則累積的就不是成佛的業,不是成佛的因。
接著再運用「無間故」這個理由做解釋。在就要成佛的那個時候,也必須生起強大的菩提心,以此為緣,靠著菩提心的滋潤,最後才能成辦色身。
成佛需要福德與智慧資糧,但促使我們去累積二資糧的也是菩提心;就像業必須經過愛的滋潤才能成熟感果,同樣的,為了成佛而累積的福智二資糧,也必須透過菩提心的滋潤。為什麼?因為菩提心是祈願,但這種祈願並非口頭上的祈願。藏文「願」字的意義是「欲求」,而菩提心包括的正是兩種欲求:欲求利他、欲求菩提。
《入行論》第九品說:「摩尼如意樹,無心能滿願,因福與宿願,諸佛亦現身。」這首偈頌中,以摩尼與如意樹做為譬喻,說明菩提心的珍貴。摩尼是龍族的寶物,只要對它祈求,就可以無礙地獲得所有的衣食所需;如意樹這種樹,可以提供我們今生在衣食上所有的需求,滿足今生所有的期望。同樣的,透過所化機的善根成熟,加上佛過去的祈願:「願利益一切有情,願能無勤力、任運利他!」從而對有情顯現色身。
佛為什麼能夠滿足一切有情的希願呢?是由於祈願的緣故。宗喀巴大師在《初中後善祈願文》說:「究竟圓滿願度彼岸已,成滿一切有情諸希願。」要成滿一切有情的各種希求與願望,必須要能顯現各種身、宣說各種語,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就必須讓祈求達到究竟才行。
所謂的祈願,就像剛才說過的,它並不是文字而已,而是內心的欲求,而一切欲求都可以包括在欲求利他與欲求菩提這兩者之中。在《現觀莊嚴論》中,分別針對這兩種欲求做了略示與廣說。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學,鍛練內心的欲求,一旦這個欲求的能力達到了究竟,才會真正有能力滿足眾生的希願。
從造業的角度來看,斷除十惡業的戒律非常重要又珍貴,但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的攝持,這種戒只能讓你獲得人身與天身;但如果有菩提心的攝持,持守斷除十惡業的戒,將成為獲得佛色身的因。

總之,以上我想說明的重點是:在輪迴中成辦身的主因是愛。我認為應該可以運用這個理路推論「成辦佛色身的主因是大慈大悲菩提心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