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釋量論略講-重點摘要
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
48 - 關於「用三大阿僧祇劫去努力」的兩個疑問-2
疑問二:
如何熬得了那麼久的辛苦?
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我們也可能這樣想:就算因為有足夠長的時間可以學習,所以最後終究可以成佛,可以遍知一切法,能完全無滯礙地利益眾生。但是,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!以我來說,這是一個長到不知如何計算的時間,要如何能熬過這麼長時間的辛苦呢?
閱讀更多 »
47 - 關於「用三大阿僧祇劫去努力」的兩個疑問-1
疑問一:如何持續在三大阿僧祇劫做同一件事情?都不會有忘記的問題嗎?
摘自:23014.9.19 第九講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說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」,長時到底是多長?一般常聽到的數字是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數字並不是一個定數,但一般的說法是,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學習各種方便。
閱讀更多 »
46 - 大師(三)
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。於其德失相,當能極明顯。
佛教大小乘,或說佛教四部宗義裡對於什麼是佛,雖有共同的主張,但也有相異之處。《釋量論》第二品是站在共通的立場講述四聖諦,所以與之前講到的微細四聖諦的論述有少許的差異。
閱讀更多 »
45 - 如何以教理觀察
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「以教理觀察」的意思是,首先以經教去觀察,看看其他的大阿闍黎如世尊開示的教言;讀了經論,內心得到一些理解之後,接著再進一步運用理路檢查自己所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、理由又是什麼。
閱讀更多 »
44 - 四諦的運用
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(一)將四諦的概念運用於社會生活中
了解四聖諦,包括明白四諦各自的定義、體性與運行的道理,可以把這整個概念運用在一般的生活裡。例如,某個困境很多的社會,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?
閱讀更多 »
43 - 大師(二)
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對眾生有慈愛心的菩薩,因為明白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成佛,為此而先著手息除自己的苦。然而,要用什麼方法才能除苦?這必須進一步去觀察才行。
以教理觀察,由苦性差別,當了別苦因,彼無常等性。
如是因安住,不見果遮故,為摧彼因故,當觀彼逆品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
42 - 大師(一)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第二品的架構,簡單地說是在解釋「佛薄伽梵透過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,而產生自利與利他二利圓滿的體性。」在這段話中,「意樂圓滿」的部份講完了,接著要開始說明「加行圓滿」。
配合《集量論》禮讚文來說,在五個主題中,「成量」與「欲利生」這兩個主題已概略介紹完成,接著要說的是第三個主題「大師」。
閱讀更多 »
41 - 欲利生(二十)悲心無邊增長 05
修,就是種下習氣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「習慣成自然」一事,我們在善行方面可能不太有經驗,很壞的事情上應該也沒有,但在無記業方面我們都有豐富的經驗。
就以我自己為例,我廁所的電燈開關在左邊牆上,平常我習慣一進廁所就用左手摸牆壁開燈,出來時再用右手摸牆壁關燈。然而,在停電的時候,我明明知道停電了,開關燈的動作一點用也沒有,但我進出廁所時還是會去摸牆壁。為什麼?因為太習慣了。只要習慣了,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去做了。
閱讀更多 »
40 - 欲利生(十九)悲心無邊增長 04
外道的問難與佛教的回答(二)
若我心中早就有種子,為何還沒生起大悲心?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根據之前的說法,只要生起強烈的慈悲心,就會讓許多同類相續輾轉增長,既然前前同類的種子,可以增長許多後後的同類相續,這樣一來,我們每個人應該早就生起大悲心了,理由是:因為生無始,無始以來,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父母、子女、朋友,在那時,我們已經分別對每一位有情生起慈愛心了,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續裡早已生起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慈愛心,因此應該不必再修,大悲心就可以自然產生了吧?
閱讀更多 »
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
39 - 欲利生(十八)悲心無邊增長 03
關於「修,就會自然產生」與「無邊增長」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「如果去修,最後會自然產生。」對於這句話,我們雖然沒有悲心與證空慧的經驗,卻有煩惱方面的經驗。當我們生起了很大的嗔心、貪心或是擔心之後,即使你沒有刻意回想,剛才那些想法還是會跑出來,此時,就算你不想再想,甚至刻意不准自己再這樣想,也沒有用。從這個經驗可知,一旦強烈地生起了某個心,在那之後,它的力量會繼續停留。
閱讀更多 »
38 - 欲利生(十七)悲心無邊增長 02
佛教的回答(一)
跳遠與水溫,不是適用的例子。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悲心是可以產生的,關於這一點,可以用正理去成立;而且在生起悲心之後,如果能繼續修習,悲心還會無邊增長。但外道並不認同這種觀點,並且提出了跳遠與水溫這兩個例子加以反駁。對此,佛教的回答是:悲心與跳遠與水溫不同,所以這兩個例子並不適用。
閱讀更多 »
37 - 欲利生(十六)悲心無邊增長 01
外道的問難(一)
就像跳遠與水溫都有極限,所以再怎麼修,悲心也不能無邊增長。
摘自:2014.9.18 第八講
今天從第一百廿一偈開始。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旨,在解釋陳那論師的《集量論》禮讚文的前兩句,其中第一句「敬禮成量欲利生」裡的「欲利生」,是在闡釋大悲心。
閱讀更多 »
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