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47 - 關於「用三大阿僧祇劫去努力」的兩個疑問-1

疑問一:如何持續在三大阿僧祇劫做同一件事情?都不會有忘記的問題嗎?

摘自:23014.9.19  第九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說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」,長時到底是多長?一般常聽到的數字是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數字並不是一個定數,但一般的說法是,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學習各種方便。

「劫」代表的時間有多長?非常長。非常多年的時間累積成一小劫,非常多個小劫累積成為一大劫。至於「阿僧祇」一詞,它的另外一個譯詞是「無數」,無數並不是無可計算的意思,而是一個數字單位。我的算數很差,億以上的單位我就不會計算了,而「阿僧祇」是在億之後好幾個十進位的單位,非常大的一個數字。總之,為了成佛,菩薩會經過如此漫長的時間學習,學會各種方便。
聽到這裡,也許我們心裡會覺得不可思議,怎麼有可能做到這種程度?再者,不同輩子裡做的事情,難道不會因為忘記,而成為無法繼續、毫不相關的事情嗎?例如上輩子學會英文,但這輩子生到西藏,用不到英文,於是你投入時間學習藏文。當然你可能因為上輩子學過英文,所以這輩子再學英文時會覺得容易一點,但基本上這輩子你在做在學的,是與上輩子不一樣的事。
以上這種情況,對菩薩而言不是問題。雖然在每一生裡,菩薩看似學著不一樣的東西,但這一切其實是包含在同一個計劃中。菩薩是為了成佛、為了遍知一切法而學習一切。也就是說,雖然學習的歷程很長,所學的內容看似各有不同,但其實他在做的就是一件事情。
有些人的學習,雖然學的科目很多,但卻雜亂無章,例如學了數學然後整個放掉,接著去學歷史。但菩薩的學習歷程並非如此,菩薩的眾多學習項目,是在有計劃的安排下,依照次第進行的。所以雖然要學的很多,但這些學習都是統整在同一件事情之中。
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,可能會對於「多生多劫做同一件事情」感到懷疑。就算這輩子生起了菩提心,開始學習各種方便,但下輩子呢?下輩子會投生到哪裡?還能不能繼續學?這些都是問題。如果隔了很久才能再繼續,上一個學習與下一個學習就會無法連結,就像上輩子學英文這輩子卻用不上一樣。
以上這些擔心,對菩薩而言都是不會發生的問題。生起菩提心後,只要修習四白法、斷除四黑法,你將永遠不會忘失菩提心。就算你下輩子投生為畜牲,也會記得菩提心。所以必須學習四白法、斷除四黑法。
所以,一方面來說,只要不忘失菩提心,菩薩的學習計劃可以歷經多生持續實踐;再者,從地道的進程來看,菩薩最初發起菩提心,同時獲得小品資糧道;當他獲得上品資糧道時,就會獲得法流三摩地。一旦獲得法流三摩地,無論哪個世間的佛與菩薩講法,他都可以去聽,而且也可以直接在佛像面前,就像親自見到面那樣地聽聞佛法。由於有這種條件,所以他可以學到非常多。
當他持續進步、獲得加行道忍位時,就會獲得四種陀羅尼,包括:法陀羅尼、義陀羅尼、咒陀羅尼、忍陀羅尼。一旦獲得這些陀羅尼,就不會再有忘記的問題;獲得見道位之後,根據大乘的見解,他就獲得投生的自由,一旦獲得投生自由,當然更不會有忘記的問題,此後他可以自由地到上百個佛國剎土去學習。由上可知,即使只從靠著聽聞而學習的角度來看,我們都有能力做無邊的學習。
以下還有一個更容易理解的回答,只不過這種說法是無法以物力正理驗證的極隱蔽法,只能憑著經典為根據。這個回答是:如果你下輩子投生到淨土,例如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,無論你學了再多都不會忘記直到成佛。由此可知,「多生多劫繼續學習」這件事情是可能的、是有路可走的。
多生多劫學習,要怎麼學?一方面可以跟佛與菩薩學;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自己思考;再者,一旦生起菩提心,你就開始利益眾生了,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做久了,累積經驗後自然就會愈厲害。就像剛當上廚師的人可能還有點生澀,但經過兩三年,累積了很多經驗後,就是一個蠻厲害的廚師了。
同樣的,就算你本來是個什麼都不太會的人,但是,當你生起了增上意樂、決心要利益眾生而後付諸實踐,剛開始時可能處處不順、到處碰壁,但你會在這個過程裡不斷地思考並且改進。在一生又一生的時間裡,你不斷實踐並且修正,到後來,你的經驗會變得非常豐富,對於如何利益眾生會變得非常在行。由此可知,透過方法,我們確實可以成為非常善於利益眾生、遍知一切法的人。
再者,智力的高低對這件事情的成辦也有很大的影響,我們的智慧不會永遠停留在目前這個程度,當智慧愈進步,我們能成辦的事情將會愈偉大。
以宗喀巴大師來說,他在世的時間雖然不長,但他的成就非凡。若你學過宗大師的論著並且有一點體會,可能會對宗大師的成就感到驚訝,會覺得人怎可能在短短的一生之中,就能夠懂得這麼多。
宗大師在二十二歲時寫下《金鬘疏》,這是一本針對《現觀莊嚴論》而寫的注疏。許多長時間學習《現觀》,學了二十甚至四十年的人,看過後感到驚訝不已的《金鬘疏》,其實出自一位年僅二十二歲的人之手。
在安多格登群佩這位大學者的著作裡,曾經如此寫道:「雖然龍樹菩薩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,但據說他住世長達六百年。如果我也能活得那麼長,一直不停地學習,說不定我也可能變得跟龍樹菩薩一樣。但宗喀巴大師僅在短暫住世的期間裡,就能懂得這麼多,真是令人感到無比驚奇!」
在西藏的歷史中,有三個人能夠背出整部《甘珠爾》,這三個人圓寂之後,遺體都被供奉為骨塔讓後人參拜。以近代的人物來說,我覺得法王達賴喇嘛尊者是最好的例子。
尊者的開示內容有些非常深,有人會說這不足以證明尊者有經過長時間學習,因為尊者只要智力高、腦筋好,就算沒有經過學習,只要稍微思考一下,很艱深的問題也很容易迎刃而解。但事實上,尊者對所有大經論也都非常熟悉。

在我們這些學佛的人裡,最忙碌的人應該是尊者,但經論讀最多、懂最多的人也是尊者。尊者在講經法會時,有時也會引用一些並不常見的經論裡的重要觀念。

尊者的英文翻譯圖滇錦巴長期與尊者相處,他曾經這麼說:「尊者就像一座圖書館。無論《甘珠爾》還是《丹珠爾》,或是藏系四大教派的論典,凡是有藏文譯本的經論,只要向尊者啟問,他都可以如數家珍地回答你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