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40 - 欲利生(十九)悲心無邊增長 04

外道的問難與佛教的回答(二)

若我心中早就有種子,為何還沒生起大悲心?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根據之前的說法,只要生起強烈的慈悲心,就會讓許多同類相續輾轉增長,既然前前同類的種子,可以增長許多後後的同類相續,這樣一來,我們每個人應該早就生起大悲心了,理由是:因為生無始,無始以來,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父母、子女、朋友,在那時,我們已經分別對每一位有情生起慈愛心了,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續裡早已生起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慈愛心,因此應該不必再修,大悲心就可以自然產生了吧?

對於這個疑惑,佛教的回答是:我們對每一位有情,的確都曾經產生過對父母的愛、對子女的愛,所以我們的心裡確實有種子。但是,根據以下《釋量論》的理路來說,我們對有情雖然有時生起慈愛,但有時也生起嗔心,嗔心會摧毀慈愛心。
另一方面,由於不記得的緣故,所以雖然有種子,但沒有生起。如果現在能突然想起自己在前世曾經非常慈愛著某人,那麼,對某人的慈愛心,就一定會再產生。這一點,從那些記得前世者的表現就能得到證明。
那些記得前世的人,當他們再次見到前世的親友,就像回到了從前,那份慈愛心很自然就產生了,而且這份愛也會互相影響。前世身為父母的人,在今生見到了前世的孩子,因為他記得前世,可以把許多細節陳述得很清楚,身為孩子的人,因為這些清楚的描述,而相信眼前看起來比自己年幼的人,就是已經往生的父母時,過往對父母的慈愛心,也會再次產生。
這麼說來,我們似乎並不相信前後世呢。
總之,一方面是因為不記得,再方面是因為嗔心,損害了我們對眾生曾經產生過的慈愛心。因為有這些違緣,所以雖然有種子,卻無法生起大悲心。
以上做過概略解釋後,再來看以下這個偈頌。

悲從自種生,若自種為因,無逆品損害,心成彼體性。
針對「既然都有過種子,為何現在沒有大悲心」這個疑問,佛教的回答是:悲心是從自己的種子產生的,如果能生自果的種子,沒有被相違品如嗔心、遺忘傷害,大悲心一定會自然產生;但因為種子被嗔心等違緣毀壞了,所以大悲心就無法產生。
你我的心續裡,都擁有可以產生大悲心的種子。如果你真正明白大悲心的利益,包括對今生的、來世的、對尚未成佛前有什麼幫助,明白大悲心如何幫助你成佛,明白成佛之後你可以擁有多少功德,明白這些功德都是從大悲心來的。如果你真正明白大悲心的價值,你會頓時生起無比的自信與勇氣,因為那極其珍貴的大悲心,種子早已在你心裡!就算你並不富有,也會覺得自己無比富有。
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裡說:「佛於多劫深思惟,見此覺心最饒益。」諸佛菩薩曾在多劫之中,到處尋找什麼是最珍貴、對眾生最有幫助的東西,最後他們得到的答案是大慈大悲菩提心。而能夠產生這珍貴果實的種子,早已在我們心中!
既然有種子,為什麼沒有長出來呢?一方面因為被嗔心等違緣傷害,二方面是因為順緣不俱足。少了什麼順緣?少了「修」這個順緣。

如是前前修,心法悲愍性。
及離貪覺等,是餘顯根本,由修彼悲性,如離貪貪厭。
由於前前的修習,可以使得悲心、離貪之心等變得愈清晰,而且自然生起。前前的修習,是悲心、離貪之心等能夠不斷增長的根本。因此,只要消除違緣、具足順緣去修,悲心這個本性就會自然地產生。就像阿羅漢們經過修習而自然生起離貪之心,貪欲重的人因為串習而自然生起貪欲心,修習不淨觀的人自然生起嫌厭心一樣。
佛陀成佛之後,首先渡化五比丘成就阿羅漢,接下來這段故事,是第六位被佛陀渡化、獲得阿羅漢的人「耶舍」的故事。那一天,耶舍和許多男女一起飲酒作樂,從白天喝到深夜,喝得酩酊大醉就睡著了。半夜,他從睡夢中醒來,看見男子女人睡得東倒西歪、醜態百出的難看情境,他突然覺得自己身處屍林中,甚至覺得整個世間都是屍林,恐怖極了!於是他嚇得拚命逃,口中狂喊著:「好可怕啊!」,就這樣逃到森林裡去。
佛陀在森林中聽到耶舍的叫喊,對他說:「沒有恐怖的地方在這裡,來我這裡吧!」無比驚恐的他拜見佛陀、聽佛陀對他說法,當場獲得見道位。
為什麼耶舍會突然有這種反應呢?原來在過去生,他曾經是一位女僕,有一天去河邊取水時,看到岸邊一具被遺棄的腐爛人屍,這屍體在那裡可能很多天了,身上的肉不但腐爛,而且被魚啃蝕,看起來非常骯髒可怕。取水回來後,這個可怕景象經常在她腦中浮現,她經常回想當時看到的情境,心裡一直想著:「人的身體,原來是這樣的啊!」雖然她沒有刻意去修,但因為她經常回想,就在心裡種下了習氣,這個習氣現在突然醒覺,而且力道強大,對他造成莫大的影響。
「不需勤力、自然產生」這種狀態不會在一開始就發生,在開始的時候必須努力、勤奮、刻意去修,修的時候,運用經論和理路去觀察。以修大悲心為例,針對有情對自己的大恩,以及有情受苦的情況,透過教理去思惟觀察,用這些方式去修。
剛開始時,對於這些內容,你覺得自己似乎並沒有在思惟,好像只是在背書,心裡也現不起什麼概念;之後,雖然心裡有概念,但它們不是你真正的想法,只是跟隨著文字覆誦模仿出來而已;之後,如果你能夠在沒有違緣、俱足順緣的情況下繼續修習,才會真正產生覺受。直到某一天,你認真修了半小時、一小時大悲心,然後有打從心底生起大悲心的感覺。
我認識一位離世隱居的修行人,他沒說自己生起了大悲心,但他跟我說了一個他的困擾。那時,他以惡趣苦為所緣觀修大悲心,修了一個小時後,該下座休息吃飯,雖然人下座了,但心卻停不下來,依然不停地流淚哭泣,只好一面哭一面吃。
總之,首先必須努力去修,然後生起強烈的覺受。雖然生起了覺受,但並不穩定,時有時無;再過一段時間,漸漸成為習慣後,覺受的產生就會變得穩定,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有修就會有覺受,沒修就不會自然產生,到了這個程度,就是生起「造作覺受」;之後再繼續修,修到它完全成為你內心的習慣之後,即使沒有刻意去修,還是會自然產生,此時就是生起了「無造作覺受」。
覺受的產生需要經過這樣的階段,實踐的時候也是如此。如果只專注內心的修習,沒有付諸實踐,則你雖然對有情生起了慈愛心,但要你真正去為有情做些什麼時,可能會力不從心;但如果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,最後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做。




 

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