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眾生有慈愛心的菩薩,因為明白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成佛,為此而先著手息除自己的苦。然而,要用什麼方法才能除苦?這必須進一步去觀察才行。
以教理觀察,由苦性差別,當了別苦因,彼無常等性。
如是因安住,不見果遮故,為摧彼因故,當觀彼逆品。
「以教理觀察」的意思是,除苦的方法要怎麼找呢?首先以經教去觀察,看看其他的大阿闍黎如世尊開示的教言;讀了經論,內心得到一些理解之後,接著再進一步運用理路檢查自己所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、理由又是什麼。
「由苦性差別,當了別苦因,彼無常等性」的意思是,要去觀察、證得苦的體性,並從它時有時無的差別,明白苦是由無常的因產生。
首先要觀察什麼是苦,一般的苦苦大家都知道,此處所說的苦是「苦諦」,用疾病來比喻,就是先認識自己到底生什麼病。以肺結核來說,生這種病的人會發燒,胸口也會痛。發燒與胸痛就像苦苦,它雖然也可以說是病,但卻不是這個人真正的病,他真正的病是肺部由於結核菌造成的傷口,這就是此處說的苦諦。
以疾病來比喻,認識苦諦,就是認識你真正生的是什麼病。苦苦,就像表面的病症,它是從你身體內部的病外顯出來的症狀。「由苦性差別」這句話中的「苦性」指的是苦的體性,意思是要去認識真正的病;而「差別」的意思是,因為觀察到苦並非一直在,它有時生、有時不生,由此可知苦是由因產生,而且這些因是無常的。
「如是因安住,不見果遮故」的意思是,為什麼要做這些研究呢?是為了確認這些苦果是否有可能消除。如果因不能被消除,就無法消除它的果。所以,在確知什麼是苦諦之後,應該要進一步觀察這些苦果是否有因,而這些因是常法還是無常法。
雖然一般人遇到困難時,也會去尋找造成困難的原因,然後設法解決,但這個看似平常、已成為習慣的反應模式,我們不一定都會記得去用。遇到困難時,有時我們會去找原因,但有時卻在困難中卡住,只會叫苦,卻忘了去尋找受苦的因與解決方法。
有時,雖然我們會尋找原因,但卻停留在很表面的層次。再以肺結核為例,感染了肺結核會發燒與胸痛,有些人的處理方法是直接吃退燒藥與止痛藥,只要暫時不發燒、胸口不痛,他就感到滿意。
遇到困難時,我們的作法也很像這樣,只想解決暫時、表面的問題,沒有進一步深入問題的核心。
這段偈頌講認識苦性、尋找苦因,並不是平常人僅處理表面問題的那種態度,而是屬於習慣把問題探究得更深一點的人的作法。這種人在反覆地發燒頭痛時,他知道止痛與退燒藥只有暫時的效果,藥效退了之後又會再度重演,由此可知身體裡一定有其他的地方生病,所以他會進一步去檢查。
經過檢查,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結核。因為結核菌進入體內、侵襲肺部,在肺部造成發炎傷口,所以會反覆發燒與胸痛。研究到這裡,明白結核菌是整個疾病的成因,這就相當於「集諦」。明白病因之後,才能進一步研究是否有方法可以消滅這種病菌。
同樣的,無始輪迴以來我們一直在受苦,就像一直反覆生病一樣,而我們真正的病是什麼?是輪迴的蘊體、有漏蘊體,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的苦諦。造成這種病的原因是什麼?是相當於結核菌的業與煩腦,也就是集諦。集諦能否被消除?這些因是不是常法?經過研究後知道這些因不是常法,是無常法,所以它們都可以被消除,這是滅諦。明白這點之後,你會想要消除苦因,所以會繼續研究對治方法,這是道諦。
「為摧彼因故,當觀彼逆品」的意思是,為了消除苦因,所以要認清楚苦因的相違品。
了達因性故,亦解彼逆品,由我我所執,有為為行境。
貪愛是其因,彼之能害者,見無我相違。
「了達因性故,亦解彼逆品」的意思是,明白苦的主因是煩惱,煩惱的根本是我執,便是了達、證得苦因的體性,也明白苦因的對治品是證無我慧。
「由我我所執,有為為行境,貪愛是其因」的意思是,由於我執與我所執,而產生對有漏蘊體的貪愛,這就是輪迴的因、苦的根本。
「彼之能害者,見無我相違」的意思是,苦因的能害,或說可以完全消滅苦因的主要方法是見到無我、證無我慧。理由是:「證無我慧」與造成對有漏蘊體貪愛的「我執」,兩者的執持方式直接相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