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。於其德失相,當能極明顯。
佛教大小乘,或說佛教四部宗義裡對於什麼是佛,雖有共同的主張,但也有相異之處。《釋量論》第二品是站在共通的立場講述四聖諦,所以與之前講到的微細四聖諦的論述有少許的差異。
不過,雖然有些不同,但基本上談的還是菩薩們為了成佛而探究四諦,而後尋找自身如何離苦的方法,辨識出苦的根本原因是我執,而後斷除我執、最後成佛。
講到這裡,有人可能會問:同樣的事情,聲聞與獨覺也在做,他們也有探究、修行並且證得四諦,這樣一來,他們應該也會成佛吧?
針對這個問題,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用一般共通的看法回答,在第三品時才從法無我的角度回答。而這個共通看法的回答是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,於其德失相,當能極明顯。」這段偈頌的意思是,在無數劫的時間裡,學習並串習大量除苦的方法,因而現前了知一切功德與過失。
為什麼菩薩要學那麼多種除苦的方便?其實,就像煮給自己一個人吃飽,跟煮給一家人吃飽的差別一樣。只為自己一個人準備飯菜,樣式不必很多,只要從各種食材裡挑選一兩種,例如從飯或麵裡選一種,再從青菜或蘿蔔裡選一種,這樣就夠了。但如果是為一家人準備飯菜,就必須考慮家人不同的喜好與需要,有人愛吃米飯,有人的身體只適合麵食,有人要多吃蘿蔔,但有人不能吃蘿蔔。因為家人各有不同的需求,若只買單一的某種菜,有些家人都會照顧不到,為了讓每個家人都能吃飽且吃到適合的食物,就必須各種菜都買才行。
同樣的,如果只求自己一個人解脫,只要學習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,就可以達到解脫的目的了;但如果把一切有情都當成自己的家人,要去照顧他們的話,做法就會大不相同了。要知道,不同的有情,適合的方法也各有不同,對你而言,就算有些方法不是非學不可,但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你仍然應該要去學會它。
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人,所有方法他都必須學習,所以說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」。
心亦明顯故,因習氣永斷。
由於多劫之間修習息除苦的方便,所以「心亦明顯故,因習氣永斷」。「心亦明顯故」的意思是內心明顯到最究竟,也就是獲得一切遍智果位,因此苦因的習氣,包括粗重習氣都完全斷除,獲得最究竟的斷。
能仁為利他,勝出麟喻等,義故修方便,許彼是大師。
只求自己一人解脫的聲聞與獨覺阿羅漢,他們沒有能力獲得究竟的斷、遍知一切法,也不能無滯礙地利益一切有情;但佛陀薄伽梵有這種能力。這兩者之間的差異,在於佛陀有為了利他修多種方便而造成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