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44 - 四諦的運用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(一)將四諦的概念運用於社會生活中
了解四聖諦,包括明白四諦各自的定義、體性與運行的道理,可以把這整個概念運用在一般的生活裡。例如,某個困境很多的社會,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?

一個國家之所以遭遇很多的困境,原因之一與不良的官員有關。找到這個原因後,一般人的反應,都會把瞄頭直接對凖這些官員,要求他們下台,換上別人做。
尊者有一次提到他對這種解決方式的看法,他說:「換上來的人,也會是差不多的人。這些問題最根本的原因,是由於內心不調伏;心不調伏的根本原因,是因為從小在不良的環境長大。所以,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改善孩子的成長環境。如果能從小重視慈愛與誠實的教育,讓孩子在充滿愛與真誠的環境裡長大,其中有些孩子長大後,才會成為好官員。」
就像這樣,在遇到問題、思考因果關係、尋求解決方法之時,要試著時看得遠一點,考慮的範圍大一點。如果懂得善用四諦之理,將來也許我們的想法會跟尊者一樣。

(二)將四諦的概念與道次第結合
四諦之理
四聖諦的道理是如何產生的?從某個角度來說,應該可以這樣回答:佛陀說的「應斷」指的是集諦,集諦是我們應該要斷除的。我們應該要斷除煩惱我執,這是佛陀的教示,因此「斷煩惱」就是法,包括斷除煩惱的方法與斷除煩惱本身。由此可知,修道諦、證滅諦,就是修行,所謂的「法寶」指的正是這個內涵。
接著,你的心裡會有以下疑問。第一,為何要修這樣的法?為何要斷除我執?因為我執是苦諦產生的原因;第二,我執是可以斷除的嗎?可以的,當你用量識成立斷除之斷是存在的,就是成立滅諦,你心裡會非常確立我執可以斷除;第三,斷除我執的方法是什麼?依次修道就能斷除,這也正是道諦的內涵。

與下士道結合
以下用比較粗略的說法,把上述的四諦之理與下士道結合做說明。
佛陀說,我們必須斷除十不善業,「斷除十不善業」是法,或說是暫時獲得增上生的法。在作法上,首先斷除身語粗分的惡業,而後漸次斷除內心的惡業,唯有透過這種漸進的方式,才能把應該要斷除的完全斷除、獲得完全圓滿的道諦,不可能一開始做就馬上達到目標。所以,以下士道的標準來看,所謂的修行,就是透過業果的道理斷除十不善業。
皈依三寶、斷除十惡業、造善業,就是在修行佛法。然而,我們可能會有以下疑問,第一,為何要修這樣的法?因為如果不做,就會產生苦諦,會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牲等三惡道,領受苦苦。第二,我們有能力修這種法嗎?有,這種法是我們有能力修的。第三,既然能修,那要如何修呢?方法是修習業果的四個道理,並了解實踐的方法,例如四力懺悔。
以上是從暫時增上生的角度解釋四聖諦。這種解釋方法裡講的四聖諦,不是具足定義的四聖諦,而是粗分的四聖諦。這種法,就稱為下士道之法。

與上士道結合
四諦運作之理與實修的運用,都可以與三士道結合。下士道的部份,剛才已做了很粗略的說明;中士道的部份,就是本論講解四聖諦時的主要著眼處;上士道的部份,可以從所知障的角度論述四聖諦。這個名相與論述內容並不普遍,以下僅用表面的名相做概略的說明。
雖然已經決心要去利益眾生,但真正去做時卻遇到很多困難,例如你會顧此失彼,在利益某甲時就無法利益某乙。對於非常想要利益眾生的人而言,這些障礙就像苦一樣,這是微細的苦諦;為什麼在利他時會遇到這些障礙?因是什麼?經過探究後知道原因是所知障,這是微細的集諦;所知障可以消除嗎?經過研究後明白所知障可以消除,究竟斷除所知障的斷,是微細的滅諦;要如何消除所知障?必須在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修證法無我。在菩提心攝持下現證法無我之道,是微細的道諦。
以上微細四聖諦的論述,與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講的四聖諦並不完全相同。因為佛教大小乘,或說佛教四部宗義裡對於什麼是佛,雖有共同的主張,但也有相異之處。《釋量論》第二品是站在共通的立場講述四聖諦,所以與微細四聖諦的論述有少許的差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