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:2014.9.19 第九講
我們也可能這樣想:就算因為有足夠長的時間可以學習,所以最後終究可以成佛,可以遍知一切法,能完全無滯礙地利益眾生。但是,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!以我來說,這是一個長到不知如何計算的時間,要如何能熬過這麼長時間的辛苦呢?
這個問題,可以朝幾個方向去思考。首先,其實無始以來,我們在輪迴裡受苦的時間,不知經過多少個三大阿僧祇劫了,在這麼長的時間裡,我們也一直在辛苦努力著。我們與諸佛菩薩的差異,並不是無始以來我們都在輕鬆度日,而佛與菩薩非常努力,所以他們得到好結果,我們得到壞結果,不是這樣。我們一直在努力,不只三大阿僧祇劫,而是數以億計的阿僧祇劫。
我們與佛菩薩的差別是,我們做的努力,是沒有用的努力;而佛與菩薩做的努力,是有用的努力。與我們曾努力過的時間相比,佛菩薩用的三大阿僧祇劫真的很短,不過一剎那而已。
只要你仔細想過無始以來我們都受了哪些苦,以及只要還留在輪迴裡,我們將繼續無止境地受苦,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三大阿僧祇劫其實只是一剎那而已。所以,如果你跟菩薩說: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佛呢!」他會說:「啊!只要這麼短的時間就夠了嗎?」
由上可知,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概念,而不是絕對的數值,就看你跟什麼做比較。對某些人而言,就算只要花五年就能成佛,他還是會覺得五年太久了;但對於有心力的菩薩而言,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一眨眼而已。
其次,怎麼樣算是辛苦?舉個例子來說,從達蘭沙拉的上城走到下城,走這段路對你而言算不算辛苦,你願意走嗎?有朋友跟我說,如果不是為了任何目的,也沒有任何報酬,他才不願意走這段路;但如果走這段路可以賺到錢,你願意走嗎?
對我來說,如果付給我一百元,我應該不願意;如果給一萬元呢?哈哈,我可能會答應喔;如果給十萬元呢?我不但會答應,而且會走得很開心;如果給我一億元呢?我會拚命去搶到這個機會,如果知道決定權在某人手上,我應該會去賄賂他,拜託他把機會讓給我。
從這個例子可知,我們會不會覺得做某事辛苦,與得到的結果大小有關。
為了成佛而做的一切,到底辛不辛苦?若真正認識佛的功德,特別對一個生起大悲心、非常想要利他的人而言,他明白一旦成佛,便可以在每日每日之間,幫助無數有情脫離惡趣、脫離輪迴,只要一想到這些,他不但不會覺得累,反而很高興自己能有機會為了成佛做這些努力!累,只是旁人的感覺,對一個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而言,他一點都不會覺得累。
就像一個不愛足球的人在場外看球賽,他覺得這種運動實在很累,不但會流很多汗,還會跌倒受傷;但對喜愛足球運動的人,特別是以前曾贏過很多場比賽的人,根本不會覺得累。
所以,是我們這種還沒生起菩提心、沒有大悲心的人,聽到「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努力」這幾個字,才會有真辛苦的想法;但對於已經生起菩提心與大悲心的人而言,完全不會有累的念頭。
我們現在都不太耐得了苦,由此可見,我們對於佛的功德究竟有多大,恐怕還不夠認識。
再者,時間長短應該不是重點,重點是你在那段時間裡是否快樂。如果快樂,時間再長都可以,而且是愈長久愈好;但如果痛苦,時間長就很難忍受。假設我說,不論是否快樂,只要是長時間都是錯的,短時間都是對的,這樣並不合理吧?
我曾在電視節目裡看到一位女受刑人說:「在這裡,一天的時間比一年還長、還難熬。」在困苦裡的一天,感覺像一年那麼長;在快樂裡的一年,感覺好像只過了一天,一下子就過去了。
生起菩提心、一心利他的人,無論身或心都不會有困苦。在身的方面,因為他有慈悲心,不會傷害別人,所以很自然就遮止惡業、造很多善業,就算想著不要造善也會造善,這是因為他對眾生的慈愛心,使得他只要一看到別人過得好,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喜悅,這樣的喜悅使得他順便就累積善業了。一個累積很多福德資糧、不造惡業的人,身體根本就不會領受到什麼苦。
在心的方面,一位生起了菩提心的人,由於心力強大,他的心根本就不會有困苦。就像尊者常說的:「每當遇到困難,只要憶念『乃至有虛空,以及眾生住,願吾住世間,盡除眾生苦』這個誓願,內心的困難感馬上就消除了。」
龍樹菩薩在《中觀寶鬘論》裡說:「由無邊福德,及無邊智慧,身心所有苦,迅速得消除。罪感惡趣身,生饑渴等苦,彼止惡修福,他生則無苦。由癡生心苦,貪嗔怖欲等,彼因無依慧,速離諸心苦。所有身心苦,不能損惱故,直至世間盡,度生如何厭。」相同的內容,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精進品中也提到:「福德引身適,智巧令心安,為眾處生死,菩薩豈疲厭。」由於累積福德資糧所以身體舒服;由於菩提心力與證空慧,所以內心全無困難。既然任何時候身心都安適,為了利他而身處輪迴,又怎麼會感到疲厭呢?
當心愛的孩子遇到困難,身為父母的人若能幫上忙,就會非常開心;當孩子終於得到一個想了很久的禮物,父母就會很開心。那些善良又熱心助人的人常說,只要有機會幫助別人,他心裡就覺得很開心。這些人不一定相信宗教,不一定承認有來生,不一定認同業果的道理,但他很喜歡幫助別人,所以只要有機會做公益,他就感到很高興。
他們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有愛。在昨天課程裡,曾經運用成立瑜伽現量的理路,證成菩薩對有情的愛會無邊增長。菩薩對有情的愛既然這麼大,只要有辦法幫上有情一點忙、讓有情獲得一點好處,菩薩會非常快樂!那種快樂,幾乎勝過獲得見道位的快樂。
寂天菩薩在《入行論》第八品中曾說:「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,此喜寧不足,云何唯自度?」幫助有情,內心就會非常歡喜,這樣就非常足夠了;為什麼要放棄這樣的快樂,只求自己一人解脫呢?
尊者說過:「一旦你下定決心捨棄自己、一心利他,雖然還沒有獲得阿羅漢,也會嚐到跟獲得阿羅漢一樣的快樂。」這段話,也許出於尊者親身的經驗。
以下這段《法句經》的偈頌,我無法照原文背出來,偈頌的大意是:最苦的苦是無間地獄之苦;最樂之樂是解脫之樂、斷除貪欲之樂。然而,《入中論》說:「且如佛子聞求施,思惟彼聲所生樂,聖者入滅無彼樂,何況菩薩施一切。」一個長時修習菩提心的人,當他聽到別人來乞討的聲音,就覺得無比歡喜,那種歡喜的程度,比獲得阿羅漢果位還要更歡喜。想想看,光聽到有布施機會的聲音都這麼高興了,何況是真的布施呢?
聽到這裡,我們恐怕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吧!生起菩提心、實際去利益別人,竟是如此快樂。一旦到了這種程度,就算別人要他停,他也停不下來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