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

38 - 欲利生(十七)悲心無邊增長 02

佛教的回答(一)

跳遠與水溫,不是適用的例子。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悲心是可以產生的,關於這一點,可以用正理去成立;而且在生起悲心之後,如果能繼續修習,悲心還會無邊增長。但外道並不認同這種觀點,並且提出了跳遠與水溫這兩個例子加以反駁。對此,佛教的回答是:悲心與跳遠與水溫不同,所以這兩個例子並不適用。

若所作復須,觀待勤功力,或所依不堅,殊勝不增長,非如是自性。
為什麼悲心與跳遠和水暖這兩個例子不相同呢?因為悲心並不是「若所作復須,觀待勤功力,或所依不堅,殊勝不增長」。悲心與智慧如果是就算修習了,但每個同類相續都必須觀待勤力才能產生,或是所依不堅固,的確不會無邊增長。「非如是自性」的意思是,然而悲心與智慧並非如此,它們的所依很堅固,而且修習過的,不需一一觀待勤力才能產生,只要一次勤力,就能產生很多同類相續。

益彼諸功能,於諸後殊勝,無辦功能故,依非常住故。雖增非性故。
以跳遠來說,跳遠時必須用力,而且每一次跳都必須重新用力,前一次用的力氣,對後一次跳遠沒有幫助。「益彼諸功能」裡的「彼」指的是前一次跳遠,對於前一次跳遠有幫助的那些力氣,「於諸後殊勝,無辦功能故。」對於後一次跳遠卻沒有幫助。
以水溫來說,水溫的所依是水,而這個所依並不穩固,水不會一直在。「依非常住故」的意思是,當水被燒得愈來愈熱,它同時漸漸蒸發,最後會被燒乾,所以水並不是一直都會在的穩固所依。由於這兩個原因,所以跳遠與水溫雖然會因為努力而有一點進步,但仍然會受到限制,最後只能停留在某種程度上無法再進步。跳遠與水溫,都不具備無邊增長的性質。

若時所修作,不復待勤力,餘力轉增勝。
心中悲愍等,修生自然轉,如火等於薪,水銀與金等。
「若時所修作,不復待勤力,餘力轉增勝」的意思是,悲心與跳遠和水溫的性質不同。悲心是只要經過修習,之後每一個同類相續的生起,並不需要一一觀待各自的勤力,只要一個勤力,就可以引生其他的同類相續,所以悲心可以無邊增長。
「心中悲愍等,修生自然轉,如火等於薪,水銀與金等」的意思是,基於以上理由,所以修習內在的慈悲等,終有一時,心會自然地進入這種狀態,慈悲就會成為內心的習慣。就像燃燒柴薪一樣,只要一開始把火點燃了,火就會自然不停地繼續燃燒;也像用水銀除金子的髒垢一樣,只要一開始讓水銀與金子接觸了,水銀就會自然不停地融進金子、帶出髒垢。
在西藏祖師們寫的解釋裡,用的是陶土的例子。在製作陶瓶的過程裡,有一個步驟是要去除陶土裡的雜質,一旦雜質被取出,這個動作就不需要一直重覆,而陶土也會一直維持在乾淨可用的狀態裡。
以上說明「不需觀待勤力」;接著說明「所依堅固」。

故從彼等生,是性生功德,故能使功力,後後轉增勝。
「故從彼等生,是性生功德」的意思是,透過修行產生的悲心與智慧等,其所依是堅固的,因為它們是心的本性產生的功德。「故能使功力,後後轉增勝」的意思是,由於具備了這兩個理由,後後的勤力會轉趨增勝,所以可以無邊增長。

是從前同類,種子增長者,悲等諸覺心,修習於何住。
悲心與智慧等心,在具足二種加行(恆常加行與恭敬加行)的情況下好好去修的話,不會停在有限的狀況裡,而會隨著前一同類種子不斷增長,因為這是心的特質。
「是從前同類,種子增長者」的意思是,心會隨著跟自己同種類的種子而增長。「悲等諸覺心,修習於何住」的意思是,所以,在順緣具足的情況下,精進地修持慈悲等心,這些心怎麼可能停留在有限的狀況裡呢?它們不會安住在有限的狀況裡,而會無邊增長。

跳則非如是,從跳生於跳,彼因力勤勇,功能決定故,跳是決定性。
外道反問:「照你這麼說,只要經過一再練習,跳遠應該也可以無邊增長,跳到無限遠才對。」佛教回答:「不會,跳遠與悲心不一樣,跳遠是有限的。」
為什麼跳遠是有限的?因為前一次跳遠花的力氣,無助於後一次的跳遠。每一次要跳遠,都必須重新再花力氣才行,而且每一次花的力氣,它的能力都是有限的,因為有限所以會用盡,既然會用盡就不會一直增長。由此可知,跳遠是有限的性質,頂多只能跳到某一個距離,超過就不行了。

初跳非如後,彼身違逆故,功漸除違逆,安住自力性。
外道再反問:「照你這麼說,既然身體的力量是有限的,跳遠的人應該再怎麼練習也不會進步,他第一次跳多遠,再來應該就只能固定跳那麼遠才對。但事實上,跳遠的人經過練習後可以愈跳愈遠,所以佛教的這種說法,與現量相違。」
佛教的回答是,經過練習之後,人可以跳到他能跳的距離的極限,但這個距離在第一次跳遠時達不到,是因為那時有違緣存在。未經鍛練的人,身體裡有痰濕病等違緣,所以無法跳得遠;經過一再的努力練習,消除了痰濕病等違緣,他本來的力量雖然有限,但那有限的力量就可以發揮出來,不過在那之後,還是無法再超越極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