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42 - 大師(一)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第二品的架構,簡單地說是在解釋「佛薄伽梵透過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,而產生自利與利他二利圓滿的體性。」在這段話中,「意樂圓滿」的部份講完了,接著要開始說明「加行圓滿」。
配合《集量論》禮讚文來說,在五個主題中,「成量」與「欲利生」這兩個主題已概略介紹完成,接著要說的是第三個主題「大師」。

具悲摧苦故,勤修諸方便,方便生彼因,不現彼難說。
從這裡開始要說明「加行圓滿」的內容,而「加行」的意思是進入能夠息除自苦的方法,以上是「勤修諸方便」的意思。那麼,你是基於什麼想法,為了什麼原因這樣做呢?因為「具悲摧苦故」,對有情生起了大悲心,所以他很想要除眾生的苦,但他心裡很清楚,如果自己沒有先解脫,就無法幫助有情解脫。為了讓自己解脫,為了獲得一切遍智,所以他就自己先進入可以息除自苦的方法中。為什麼自已要先做呢?因為「方便生彼因,不現彼難說」。
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中,集諦是流轉輪迴的因,苦諦是流轉輪迴的果,滅諦是解脫的果,道諦是解脫的因。一個想要幫助有情除苦的人,關於輪迴的原因與解脫的方法,對他而言如果是隱蔽法的話,他就無法如實地講給別人聽。因此,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義利、獲得一切遍智,他要先讓自己完全離苦,所以先進入能讓自己完全離苦的方法中。
如果自己沒有先遠離一切過失,就無法幫助其他有情脫離一切過失;如果自己沒有遍知一切法,不懂得一切方便,就無法講給別人聽。由此可知,想要幫助眾生,自己必須在斷證功德上都非常圓滿才行。自己必須遠離一切過失,圓具一切功德,必須先處在這樣的狀態中,才有能力真正去利益一切有情。是基於這樣的想法,是為了要利益一切如母有情,所以他很自然地產生一種想要獲得佛果位的希求。
一旦任運自然地生起這樣的希求心,此時的他才開始被稱為菩薩,才開始踏進大乘道的第一步,進入大乘道的第一個階段--資糧道。
真正的大乘行者,無論他在做的是什麼實修,都必須要用這種動機去做才行。
雖然菩薩對眾生有這麼強的慈愛心,但他依然有可能暫時不會去做利益眾生的事。因為他看到,如果他先努力讓自己生起證量,然後再去利益眾生,才能為眾生帶來最大的利益。所以他會在對眾生充滿慈愛的動機中,先放下一切專心修行,先讓自己內在的證量不斷增長。這樣的做法,不但有可能,而且也是應該的。
以下這席話,達賴喇嘛尊者曾經說過好幾次。他說,最上等的修行人,是在學過經論之後,離群索居專心修行;中等的修行人,才在社會裡為大眾說法。尊者這樣的說法,就是基於上述想法而說的。否則,如果不是為了更有能力利益眾生,自己一個人待在山林裡修行,就跟聲聞獨覺行者一樣了。
一個有大悲心卻沒有想要成佛的人,與另一個既有大悲心也想要成佛、努力成佛的人,這兩種人的差別,我覺得可以用以下這個比喻來說明。就像鄉下窮苦人家的兩個孩子,他們都很愛父母,但其中一個選擇待在父母身邊,幫忙種田什麼的,做一些雜事;另一個則選擇暫時放下父母,離家到外地學習,而且學到很高的程度。離家的孩子雖然暫時與父母分離,但將來他有能力為父母帶來更大的利益;待在身邊的孩子,雖然暫時上給父母的幫助比較多,但沒辦法幫上很大的忙。
同樣的,對有情有慈愛心的人,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選擇。有一種人,在生起一點善心後,決定投入於社會服務,做一點利益大眾的事情,而且他覺得只要這樣就夠了,這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件好事;另一種人,他覺得只幫助眾生一點不夠,他希望自己能做的是更偉大的利生事業,所以他開始學佛,在還沒學到一定程度之前,因為無法兼顧兩方,所以他選擇全力投入學習,暫時無法服務社會。這兩種人,對有情都有慈愛心,但在做法上卻不盡相同。
那個暫時放下一切、全力投入於佛法學習的人,從表面上看,他似乎追求的是自利,但從內心的動機來看,因為他是為了利益他人才這麼做的,所以事實上是在利他;相反的,從外表上看,某人雖然做著社會服務、講經說法的事情,看起來是在利他,但如果他內心的想法是為了名利,或是為自己積福而做,那麼,雖然別人看起來是利他,但事實上卻是在自利。
由此可知,到底是在自利還是利他,很難從行為上做判斷,必須看內心的動機才行。
帶著利他的動機去聞思修佛法,在某一段時間裡,你可能無法直接幫助別人,也許連很小的事也做不到,但這只是表面的狀況。事實上,成佛的主因是利他;而要做到最究竟、清淨、全面性的利益一切有情,唯一的方法只有成佛;要成佛,就一定要去利他,不去利他就無法成佛。成佛與利他,彼此互為因果、相輔相成。
聽佛法課,聽不聽得懂是一回事,重要的是你的動機。有些人學得很好,一聽馬上就懂;有些人可能聽不懂。然而,只要你帶著良好的動機聽課,就會累積到很多的福德資糧。這些資糧,在下課之前,我們一起回向,希望這些資糧都能成為菩提心生起的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