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
07 - 成量(一)什麼是量

摘自:2014.9.11  第二講

「成量」的意思是:佛薄伽梵是量士夫,是無欺誑的士夫。然而,在說明這個概念之前,必須先說明「量」到底是什麼才行。所以,以下幾個偈頌,是在說明「量」這個概念。

量謂無欺智。

這句話是在說明什麼是量。量是「無欺智」(註:「智」換成「識」似乎較好)。對於所要衡量的對境,能夠自主且無欺誑的心識,就稱為「量」。

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

06 - 順次第與逆次第

摘自:2014.9.11  第二講

整個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根本源頭,是陳那論師在《集量論》裡的書首禮讚的前兩句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。」我認為這兩句話,其實是透過說明「由圓滿二因,產生圓滿二果」這個概念,來禮讚佛陀。

05 - 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
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,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

  • 佛寶--具備三種特質者

  1. 他本身已脫離一切怖畏與過失。
  2. 他非常善巧,能幫助他人也離開一切怖畏。他遍知一切法,遍知所有的方便。
  3. 他對一切有情有著如母親對孩子一樣的慈愛心。

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

04 - 真正的教授口訣

摘自:2014.9.10  第一講

辨認真正的教授或口訣,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才行。其中一個方法是,確認傳授這個教授或口訣的人,確實是正士夫、成就者。

然而,要怎麼判斷一個人到底是不是成就者呢?

03 - 眾生之眼

摘自:2014.9.10  第一講


撰寫與「量」有關的論著其實不少,但弘揚最廣的應該算是法稱論師寫的這本《釋量論》。

法稱論師不只在顯乘的學習上成就非凡,在密續的修證上,他親見勝樂金剛,獲得殊勝悉地。從無法用道理說明的角度來說,法稱論師一般被認為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

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

02 - 宗大師認為,學佛者應該努力的重心是三主要道

摘自:2014.9.10  第一講

有些人,他的目標與行為一致;但有些人,他嘴上說的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,但真正做的卻是別的事。其實,嘴上講的想法到底是不是真心的,從他在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了。

想要解脫成佛的修行者,到底應該要把努力的重點放在哪裡呢?宗大師的答案是「三主要道」。

三主要道包括: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正見,其中的清淨正見又分為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,世間正見是業果見,出世間正見是無我見。

01-你是如何學佛的?

摘自:2014.9.10  第一講

開這門課,並不是因為我《釋量論》學得很好,想要講給大家聽;而是希望我們都能藉這個機會努力學習,所以我會盡力準備、思考,並把我自己知道的內容跟大家分享。

幾個月前,發給大家做為課程前行的提問,請大家思惟。

(題目下載:課程前行的思惟題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