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滿二因包括了圓滿的意樂與加行,圓滿二果包括圓滿的自利與利他。
欲利生:這三個字代表圓滿的意樂,指的是想要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悲心。
大師:這兩個字代表圓滿的加行,指的是為了一切有情而去修證無我的心。
透過以上這兩個因,會獲得以下這兩個果。
善逝:這兩個字代表圓滿的自利,在解釋這個概念時,又把善逝分為斷、證兩個子項。
「斷善逝」是自己脫離一切過失、完全脫離一切怖畏。
「證善逝」是對於如何救怙他人的方便非常善巧、遍知一切法。
救怙者:這三個字代表圓滿的利他,指的是他把自身了悟的法,以大悲心為動機,去行利益眾生之事。
在圓滿的意樂因裡,直接講到的似乎只有大悲心,但事實上包括的內容卻很多。因為,「願一切眾生離苦」的欲求、「願一切有情得樂」的欲求、「若一切有情能離苦該有多好」的歡喜,以及願眾生離苦的祈願、由我令眾生離苦的增上心,還有因為看到只有成佛才能達成目標,所以決心要獲得佛果,這些都是利他心。由此可知,慈心悲心與菩提心,都包括在「欲利生」之中。
同樣的,在圓滿的加行因裡,直接講到的只有證無我慧,但事實上包括了六度在其中。就像《入行論》裡說:「此等一切支,佛為智慧說。」智慧是主要,其他一切都可以說是智慧的支分,所以,圓滿的加行因包括了整個六度的實踐。
透過「從圓滿的因,產生圓滿的果」這個過程,從而產生了「量」。「量」的意思是無欺誑,是對於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而言,無欺誑的救怙者。以上說明「成量」二字的意思。
佛不是本來就一直是佛,我們也不會永遠只能是眾生。佛在一開始時跟我們一樣,只是一介凡夫,但後來他生起菩提心,中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,最後,兩種欲求(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)都達到究竟而成佛。
經過上述說明後,大家可以知道在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這兩句話裡,包括了五個主題,分別是:成量、欲利生、大師、善逝、救怙者。其中第一項是所立(要被成立起來的結論),其餘四項是能立(用來成立結論的理由)。
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中,分別用「順次第」與「逆次第」這兩種方式,詮釋這五項之間的關連性。透過用順次第的解釋方式,我們可以知道佛薄伽梵的產生有其原因,這是在說明「能生因」;透過用逆次第的解釋方式,我們可以了解「佛薄伽梵是量士夫」的理由是什麼,這是在說明「能立因」。
- 順次第
這五項之間的關係是:
- 首先在心續中生起大悲心(欲利生)。
- 而後,由大悲心攝持的證空慧也在心續中產生(大師)。
- 因此而獲得了自利圓滿的結果,包括斷證功德的圓滿(善逝)。
- 因此而能夠圓滿地利益他人(救怙者)。
- 透過這樣的過程而產生了量(成量)。
- 逆次第
另一種解釋方式是「逆次第」。
如果說佛薄伽梵是量士夫,理由是什麼?理由是「救怙者」,而這個理由要能成立,必須
- 先去研究佛陀說過的四聖諦,確立四諦之理確實無誤,從而成立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。
- 接著再以「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是量士夫。
- 接著再以「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是善逝。
- 然後再以「佛薄伽梵是善逝」為理由,成立薄伽梵是大師,亦即成立佛薄伽梵長時間修習無我慧並獲得證悟。
- 再以「佛薄伽梵是大師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具有大悲心,是欲利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