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

06 - 順次第與逆次第

摘自:2014.9.11  第二講

整個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根本源頭,是陳那論師在《集量論》裡的書首禮讚的前兩句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。」我認為這兩句話,其實是透過說明「由圓滿二因,產生圓滿二果」這個概念,來禮讚佛陀。

圓滿二因包括了圓滿的意樂與加行,圓滿二果包括圓滿的自利與利他。

欲利生:這三個字代表圓滿的意樂,指的是想要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悲心。

大師:這兩個字代表圓滿的加行,指的是為了一切有情而去修證無我的心。

            透過以上這兩個因,會獲得以下這兩個果。

善逝:這兩個字代表圓滿的自利,在解釋這個概念時,又把善逝分為斷、證兩個子項。
          「斷善逝」是自己脫離一切過失、完全脫離一切怖畏。
          「證善逝」是對於如何救怙他人的方便非常善巧、遍知一切法。

救怙者:這三個字代表圓滿的利他,指的是他把自身了悟的法,以大悲心為動機,去行利益眾生之事。

在圓滿的意樂因裡,直接講到的似乎只有大悲心,但事實上包括的內容卻很多。因為,「願一切眾生離苦」的欲求、「願一切有情得樂」的欲求、「若一切有情能離苦該有多好」的歡喜,以及願眾生離苦的祈願、由我令眾生離苦的增上心,還有因為看到只有成佛才能達成目標,所以決心要獲得佛果,這些都是利他心。由此可知,慈心悲心與菩提心,都包括在「欲利生」之中。

同樣的,在圓滿的加行因裡,直接講到的只有證無我慧,但事實上包括了六度在其中。就像《入行論》裡說:「此等一切支,佛為智慧說。」智慧是主要,其他一切都可以說是智慧的支分,所以,圓滿的加行因包括了整個六度的實踐。

透過「從圓滿的因,產生圓滿的果」這個過程,從而產生了「量」。「量」的意思是無欺誑,是對於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而言,無欺誑的救怙者。以上說明「成量」二字的意思。

佛不是本來就一直是佛,我們也不會永遠只能是眾生。佛在一開始時跟我們一樣,只是一介凡夫,但後來他生起菩提心,中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,最後,兩種欲求(欲求利他和欲求菩提)都達到究竟而成佛。

經過上述說明後,大家可以知道在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這兩句話裡,包括了五個主題,分別是:成量、欲利生、大師、善逝、救怙者。其中第一項是所立(要被成立起來的結論),其餘四項是能立(用來成立結論的理由)。

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中,分別用「順次第」與「逆次第」這兩種方式,詮釋這五項之間的關連性。透過用順次第的解釋方式,我們可以知道佛薄伽梵的產生有其原因,這是在說明「能生因」;透過用逆次第的解釋方式,我們可以了解「佛薄伽梵是量士夫」的理由是什麼,這是在說明「能立因」。


  • 順次第 

這五項之間的關係是:
  1. 首先在心續中生起大悲心(欲利生)。
  2. 而後,由大悲心攝持的證空慧也在心續中產生(大師)。
  3. 因此而獲得了自利圓滿的結果,包括斷證功德的圓滿(善逝)。
  4. 因此而能夠圓滿地利益他人(救怙者)。
  5. 透過這樣的過程而產生了量(成量)。
以上這種依照佛產生的順序而開展的次第,稱為「順次第」。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中,首先用順次第做解釋。
  
  • 逆次第 

另一種解釋方式是「逆次第」。

     如果說佛薄伽梵是量士夫,理由是什麼?理由是「救怙者」,而這個理由要能成立,必須
  1. 先去研究佛陀說過的四聖諦,確立四諦之理確實無誤,從而成立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。
  2. 接著再以「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是量士夫。
  3. 接著再以「佛薄伽梵是救怙者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是善逝。
  4. 然後再以「佛薄伽梵是善逝」為理由,成立薄伽梵是大師,亦即成立佛薄伽梵長時間修習無我慧並獲得證悟。
  5. 再以「佛薄伽梵是大師」為理由,成立佛薄伽梵具有大悲心,是欲利生。
像這樣,用反過來的順序說明,是逆次第。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,先講順次第,之後才說逆次第。雖然對於初學佛法的人,應該要先說明逆次第,先認識什麼是四聖諦比較有幫助,但因為這門課是依著根本頌講授,所以還是先講順次第,這樣比較方便。不過,同學們可以在聽完之後,依照個人的狀況再做調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