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

05 - 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
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,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

  • 佛寶--具備三種特質者

  1. 他本身已脫離一切怖畏與過失。
  2. 他非常善巧,能幫助他人也離開一切怖畏。他遍知一切法,遍知所有的方便。
  3. 他對一切有情有著如母親對孩子一樣的慈愛心。

在遇到困難之時,我們會向有能力救我們的人求救。而所謂有能力救我們的人,就是具備以上三種條件的人;具備以上三種條件的人,就稱為「佛」。身處怖畏中的我們,要向這樣的對象求皈依。然而,這樣的佛存在嗎?

大乘行者既然立誓要利益眾生,就必須好好想想,要如何才能利益眾生。如果對眾生沒有慈愛心,就不會想要利益他們;如果自己尚未脫離一切怖畏與過失,就無法救怙他人;如果不懂得救怙他人的方法,就算有心也幫不上忙。所以,如果你決心要究竟地利益眾生,就會很想要成為這樣的佛。然而,我們能成為這樣的佛嗎?

「這樣的佛存在嗎?」與「我們能成為這樣的佛嗎?」,是曾在第一堂課裡提出來,請大家花時間去思索的問題。

  • 法寶—滅諦與道諦

四聖諦包括: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。前兩者是輪迴流轉受苦的果與因,後兩者是解脫輪迴的果與因。《釋量論》透過介紹四聖諦介紹法寶,而法寶指的是四聖諦中的滅諦與道諦。

苦諦:包含三苦,分別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
  1. 苦苦是「苦受」。
  2. 壞苦是「有漏樂受」。
  3. 行苦是「由業與煩惱而形成的蘊體」。
集諦:包含業集與煩惱集。
  1. 業集包括非福業、福業、不動業。
  2. 煩惱集分為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,或統攝為貪瞋痴三種煩惱。

四諦的每一諦都各有四項特質,或稱為四種行相。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學習「四諦十六行相」來了解法寶的內容。


  • 僧寶—心續中具備法寶者
僧寶似乎不用特別介紹,獲得滅諦與道諦的人,就是僧寶。
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介紹三寶與四聖諦;第一品說明二諦的總相;第三品說明二諦更深細的內容。由此可知,整部《釋量論》的主題,就是二諦、四諦、三皈依。而這三個主題,既是佛法的基礎,又是佛法的整體架構,所以非常重要。

上次曾講過「教授」必須具備的特質。《般若經》說:「欲於一切法等覺一切相,當學般若波羅蜜多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若要成佛,就必須學習般若波羅蜜多。在《般若二萬頌》裡說得更廣:「欲得十力、四無畏等,當學般若波羅蜜多;欲得佛之圓滿身,當學般若波羅蜜多。」在說完這些內容之後,有人請問佛:「要成佛就必須學般若波羅蜜多,那麼,般若波羅蜜多要怎麼學呢?」在回答這個問題時,佛陀說了十種教授。

這十種教授的前三項分別是:二諦、四諦、三皈依,此即《現觀莊嚴論》裡的「修行及諸諦,佛陀等三寶。」這三種教授其實正是十種教授的主體,其他的七種教授則是在認識佛法之後、付諸實踐之時,應消除的不順品,以及應獲得的功德。

《般若經》是用這樣的標準去辨別何謂教授,而真正的教授,其實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才對。

法王達賴喇嘛遵循《般若經》的密義,無論任何場合,他總是一再地繞著二諦、四諦、三皈依這幾個主題轉。然而,也許因為法王太常講了,大家不覺得這些內容有什麼珍貴,反而覺得法王私下對少數人傳授的灌頂,才是珍貴的教授。我認為這種想法不對。法王平時一直對我們耳提面命的那些內容,才是最重要的教授。

以前藏地有位大格西名叫祥纳穹敦巴,他的經典不錯,在阿底峽尊者面前聽了很多法。有一次他說:「在阿底峽尊者那裡無論聽得再多,說來說去都是捨棄今生、修菩提心而已。」言下之意,他覺得這些都是很普通的教授。種敦巴尊者聽到這些話之後說:「他真的這麼說嗎?連像他這樣學過經典、懂得一點佛法的人,竟然還不知道要怎麼求法。阿底峽尊者講的,其實就是最重要的教授啊!」

若能完整掌握二諦、四諦、三皈依的內容,又結合出離心、菩提心與清淨見,而且懂得如何實修,這樣一來,教授對你而言才是真正的教授;反之,若不懂得如何實修,就算是最殊勝的教授擺在眼前,對你而言也不是教授。而這樣的過失,是自己造成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