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:2014.9.10 第一講
有些人,他的目標與行為一致;但有些人,他嘴上說的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,但真正做的卻是別的事。其實,嘴上講的想法到底是不是真心的,從他在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了。
想要解脫成佛的修行者,到底應該要把努力的重點放在哪裡呢?宗大師的答案是「三主要道」。
三主要道包括: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正見,其中的清淨正見又分為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,世間正見是業果見,出世間正見是無我見。
宗大師認為學佛者應該努力的重點是:信業果、出離心、菩提心、無我見。宗大師不只揭示了這些學佛重點,同時也親自為這個概念命名為「三主要道」。
你也應該把學佛重心放在三主要道嗎?你要自己好好想想,不要只因為宗大師這麼說,就馬上不假思索地跟進。你要有自己的理由,不能光憑信心。
平常的生活裡,我們很少真心想學佛;在偶然難得的時刻裡,你突然很想努力修行、造善業,在生起這種強大心力的時候,你接著做了什麼事?是馬上去修出離心嗎?還是馬上去修菩提心?還是馬上設法增強自己對業果的信心?或者馬上去思惟無我的道理?你是做了這些事,還是別的事?
如果那時你做的是這些事,表示你的想法跟宗大師一樣;如果不是,那就說明你的想法與宗大師其實並不一致。
學佛到底該把重點放在哪裡呢?看看別人,想想自己,並參照《釋量論》提出的觀點做比對吧!比對之時,你要維持內心的正直。不必馬上覺得《釋量論》講的就一定對,這是信心的作用,在觀察抉擇之時,要靠正理去思惟。就像佛陀曾親口對弟子的提醒:「比丘與智者,當善觀我語,如煉截磨金,信受非唯敬。」
陳那論師與法稱論師,照著佛陀的教誡,非常認真仔細檢擇佛陀說的話是不是真的?理由是什麼?這些佛語能帶來什麼好處?他們在檢擇佛語後,撰寫了很多論著,《釋量論》就是其中的一本。
有些人從小生長在佛教家庭,年紀很小時就出家,沒有多想什麼,很自然就覺得自己是個佛教徒。這樣的人,應該不太容易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,去看佛教與外道之間的爭議。他很可能會先選邊站,然後才去找支持的理由。心裡先決定要贊成佛教的主張,然後才尋找支持的理由,至於對方提出的質疑,就假裝沒看見。這種態度公正嗎?我覺得應該要打個問號吧。
要尋找真相,內心一定要保持正直,法稱論師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。(老師介紹法稱論師的生平。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