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36 - 欲利生(十五)前後世 11

沒看見,不表示不存在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以下是一段辯論。

若不見去來,根不明不見,如因目不明,不見輕微煙。
有人說,如果來往於前後世的不能只有心,這中間還必須依靠一個身(中陰身)才行的話,你的這種主張,就是在說前後世不存在,因為你說的那種身並不存在,理由是:無法看見這種身。

35 - 欲利生(十四)前後世 10

明生死因 - 為何我會在輪迴裡?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如果有後世,那麼,我們是怎麼從今生到後世呢?

由具足我愛,非他有情引,欲得樂捨苦,受生鄙劣處。
我們並非不自主地被其他有情,例如大自在天帶到下一世去,而是因為貪愛--想要得到安樂、捨棄痛苦,才會投生到鄙劣處的。
這種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是因為對我有貪而產生。換句話說,因為對我有貪,從而產生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因此而投生到鄙劣處。

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

34 - 欲利生(十三)前後世 09

前世記憶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很重要的一個證據是:近年來,記得前世的人非常多,不是只有一兩位,而是數千位。這些人並非都是佛教徒,他們來自各種不同的環境,出生於認同或不認同前後世的國家。根據他們的描述,那些前世記憶既鮮明,又經得起驗證,成為不容忽視與否認的事實。

33 - 欲利生(十二)前後世 08

破身心一體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如依止於心。聽聞等諸行,於心時明顯,如是無異故,身應顯功德。
有人認為身與心同質,就像酒與酒的能力一樣。而這句偈頌是要破除這種主張。

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32 - 欲利生(十一)前後世 07

身不是心的近取因的理由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以下偈頌的重點,在破除「身心的關係,就像燈火與燈光之間的關係」這種看法。在這種看法中,認為心就像燈光,身就像燈火一樣,身是所依,心是能依。

31 - 欲利生(十)前後世 06

什麼是「近取因」?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談到「身是不是意識的近取因」,那麼,「近取因」是什麼呢?

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30 - 欲利生(九)前後世05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親因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,由彼有乃有,彼自在轉故,彼呼吸非彼。
「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」的意思是,如果唯有身是心的因,那麼,只要身體在,心的一切能力也應該都要完整具備;只要身體在,就應該能產生心這個果,那麼,即使死了,身體應該也能產生心才對。如果死者的身上心仍然在,這個人等於還沒死,這樣一來,有情不就都不會死了嗎?

29 - 欲利生(八)前後世04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增上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如彼覺取故,意非從有根,生識能異故,亦非從一切。
對於「身是心的近取因」這種主張,在之後的篇幅會加以駁斥,這裡先處理其他的疑惑。如果身不是心的近取因,那會不會是增上緣呢?

28 - 心續會中斷嗎?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針對「阿羅漢的最後心識,不會再結生相續」這句話,在佛教四部宗義裡,屬於小乘宗義的毗婆娑宗和經部宗認同這個看法;中觀宗不認同;唯識宗內部有兩派不同的看法,一派認為阿羅漢的最後心識不會再結生相續,另一派認為阿羅漢的心續不會中斷,還會繼續結生相續。

27 - 欲利生(七)前後世03

主題:破除外道主張無前後世-總說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後心與餘心,結續有何違,彼羅漢後心,由何許無續。
接著外道提出一個辯題:「死心,不可能結生相續到來世。所以凡夫臨終的心,就像阿羅漢臨終的心一樣,不會結生相續到來世。」

26 - 欲利生(六)前後世02

主題:初生之心有前因,臨終之心有後因,所以前後世存在。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,此變則現見,彼等亦轉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「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」的意思是:諸根並不是意識產生的近取因,因為意識並不會因為諸根的受損而受損。例如,雖然眼根、耳根或身根等五根有錯亂,但心依舊可以清醒不錯亂。也就是說,心的錯亂與否,與根的錯亂並非絕對有關。

25 - 附說成立業果之理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昨天講到的偈頌「如一轉變時,皆變無別故」,也可以用來詮釋業果的道理。
一般而言,成立前後世存在的理路很多,除了《釋量論》外,其他經論裡也有講到;然而,證成業果道理的理路則頗為少見,其中之一,就是這兩句偈頌。

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

24 - 想想看,意識與身體之間有什麼關係?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剛才已把「心識」概略地介紹完了。接著請大家想一想:意識與身體之間有什麼關係?身體與意識兩者之間,你認為誰的影響力更大?是身體對意識的影響比較大?還是意識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大?

23 - 欲利生(五)前後世01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,覺依於身故,由修無所成,非爾破依故。
噶當派祖師的公案中,有個小故事。有位老婆婆,經常在有意無意間,聽到幾位噶當派師長的談話,這幾位師長談話的內容,大多繞著大悲心、菩提心在講,這位老婆婆覺得很好奇。

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

22 - 欲利生(四)失去大悲心,你失去了什麼?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就成佛這個結果而言,大悲心就像種子一樣,是成佛最初的因。對於一位已經真正認識了佛、知道佛的身語意功德、明白佛如何利益眾生的人而言,一旦理解「大悲心是種子」後,在他的心裡,大悲心就非常有價值;反之,對一位不了解佛功德的人而言,即便知道大悲心是成佛種子,也不會因此提高大悲心在他心中的地位。

21 - 欲利生(三)兩題釋疑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(一)大悲心,小乘的聲聞與獨覺也有嗎?

之前在寺院學習時,我們曾花了很多時間去釐清這個問題。

20 - 欲利生(二)大悲心是佛果的種子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
大悲心,是希欲一切有情都能離苦的心。然而,這個希欲有多強,要看你對有情的愛到底有多少。
有一種愛是口頭上講起來好像有愛,但心底並不愛;再者,就算心裡真的有愛,在程度上依然有差別。而這差別,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,直到遇到事情與考驗,才會知道愛的程度到哪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