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:初生之心有前因,臨終之心有後因,所以前後世存在。
摘自:2014.9.15 第六講
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,此變則現見,彼等亦轉變。
「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」的意思是:諸根並不是意識產生的近取因,因為意識並不會因為諸根的受損而受損。例如,雖然眼根、耳根或身根等五根有錯亂,但心依舊可以清醒不錯亂。也就是說,心的錯亂與否,與根的錯亂並非絕對有關。
「此變則現見,彼等亦轉變」的意思是:當意識改變時,諸根也會受到影響,比如,當心感覺到非常悲傷之時,會使眼等諸根產生改變。
故覺住所依,有依於覺性,是諸根之因,故是根從覺。
我們現在這個異熟所攝的心,其相續的所依,是依於前世心的思業(思心所);而前世心的思業中,又有一些成為今生諸根的因。所以,根是從心產生的。
現在的心與現在的色蘊,由同一個業形成。在前世心上的業,是現在的心的所依,而且也是現在諸根的因。不只今生的意識是諸根的因,而且在前世意識上的業,也是諸根的因。
以上說明:現在的諸根,是由前世的意識,或說由前世造的業而產生的。
有如彼能引,後亦當如彼,由彼識益故,說意依於身。
「有如彼能引,後亦當如彼」的意思是:同樣的,只要還有帶著貪愛的業,在今生死亡後,就還會再投生。總之,現在有的,是依於過去世的業而來;只要現在還有業與貪愛,就會再有來生。
「有如彼能引,後亦當如彼」這段文裡運用的理路,重點在「貪愛」。只要心識上還帶著貪愛,就會從前世結生相續到今生;同樣的,只要今生的心識上還帶著貪愛,就會再度結生相續到來生。以上,是成立有來生的理路。
一般而言,成立「心識會結生相續到來世」這個結論時,可以運用的正因有兩個,一是直接以「是心識」為由,另一個則是以「是帶著貪愛的心識」為由。
思考:心識之前,必有心識。
以下這些想法,不知是否值得納入考慮。想想看,在沒有其他根識參與的狀況下,意識是如何單獨運作的?似乎都與前一個想法有關。如果沒有前一個想法,或說沒有前一個意識,就無法產生後一個意識。例如,之前沒有做過某事,也就無所謂的事後想起;規劃未來,也必須用已經學過的知識、已經看見的事實做為基礎;隨著根識而生的意識,在它之前是根識,而根識的生起,須要所緣緣、增上緣與等無間緣。
以執瓶眼識為例,它的所緣緣是瓶子,這是外在須要具備的條件;增上緣是健全的眼根,這是內在須要具備的條件。然而,光有這兩個條件,無法生起執瓶眼識。也就是說,外在的瓶與內在的眼根即使相遇,並不足以生起執瓶眼識,因為如果你的心完全專注在其他事物上,那時,就算瓶子在眼前,恐怕也是看不到瓶子,或是不知道有瓶子存在,幾乎可以說,在那時,其實你並未生起執瓶眼識。
總之,要生起執瓶眼識,你的心必須對瓶子有一點關注度才行。這個部份其實有點複雜,也有一些爭議,但基本上,如果意識沒有稍微朝向瓶子,執瓶眼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生起。
由此可知,即便要生起根識,也都與某個內在的意識有關。剛才舉的是眼識的例子,同樣的,耳識的產生也是如此。例如,在睡著之時,雖然外在有聲音,內在也有耳根,但你的心因為睡著而收攝起來,所以無法生起耳識。由此可知,要生起根識,與之前的意識有關係。
總之,不管我們此刻心裡想的是什麼,如果缺少前一個意識的幫忙,根本不可能生起現在的意識。一旦你透過自己的經驗,認識了以上這段陳述,你就會知道:所謂最初的意識,它也須要前一個意識的幫忙才行。
一旦明白這點,即使不加上「帶著貪愛」這個條件,直接用「是心識」這個正因,應該就足以證明「心識會結生相續到來世」。因為每個心識的產生,在它之前都必定要有一個心識。
接著看以下兩句「由彼識益故,說意依於身。」這兩句,是針對外道提出的質疑而做的回答。
外道提出的質疑是:佛經裡有說,身與心兩者互為因果,所以你的說法與佛經相違。佛教的回答是:佛經裡說「依著身而產生心」這句話的意思是「身根幫助了意識的產生」,依靠著身根而產生身識,依於身識而產生隨之而來的意識;而不是說「身是產生心的近取因」。換句話說,是因為身識幫助意識的產生,所以才說意識依於身,並不是說身是意識的近取因。
若無根非覺,彼亦非彼無,如是互為因,故互是有因。
這段話是佛教與外道再次的答辯。外道說:「然而,沒有根也就沒有心。」佛教說:「但是,沒有心也就不會有根,這樣一樣,身與心彼此互為因果。」
認為沒有前後世的順世外道,他們認為身體的自性是常法,而後又說從身體會產生心識。這個部份的討論分為略說與廣說,我將解釋略說的部份,至於廣說的部份就暫時不做解釋了。
從無次第者,非生有次第,非別亦無待,從身次生覺,彼亦顯次第。
「無次第」指的是常法。若是常法,就不會依著次第產生,所以順世外道說「從常法的身體,可以依次產生心。」這種說法不合理。若說「是觀待其他的緣而次第產生」,這也沒道理,因為「緣」無法對常法造成任何差別,所以「非別亦無待」。
「從身次生覺,彼亦顯次第」的意思是,外道說:「我並不是說光靠身就可以產生心,而是靠著『與意識聚合的身體』,從而產生後來的心。」佛教反駁說:「你這種說法,其實很明顯代表著身體也有前後剎那之分。」
其前前剎那,是一一剎那,先無者之因,是故一切時,可見其為因。
佛教繼續答道:而且,前一剎那與意識聚合的身體,若是產生「本來沒有、後來有」的心識之因,這樣一來,無論任何時刻,包括生與死的那個時刻裡,靠著與意識聚合的身體,可以產生意識,靠著意識又可以產生身體。話說到這裡,你(順世外道)等於是承認有前世了。因為,才生之時的意識,雖然也是依於身體而生,但這個身是有意識同在的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