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35 - 欲利生(十四)前後世 10

明生死因 - 為何我會在輪迴裡?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如果有後世,那麼,我們是怎麼從今生到後世呢?

由具足我愛,非他有情引,欲得樂捨苦,受生鄙劣處。
我們並非不自主地被其他有情,例如大自在天帶到下一世去,而是因為貪愛--想要得到安樂、捨棄痛苦,才會投生到鄙劣處的。
這種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是因為對我有貪而產生。換句話說,因為對我有貪,從而產生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因此而投生到鄙劣處。



於苦顛倒覺,愛縛為生因,若誰無彼因,彼即不復生。
既然有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那就表示誰都不想要受苦,又怎麼會投生到會受苦的地方呢?由於執苦為樂的顛倒心與貪愛的繫縛,才使得有情明明不想要受苦,卻投生到會受苦的地方;只要沒有執苦為樂的顛倒心與貪愛,就不會投生到輪迴處。
「鄙劣處」一般而言指的是輪迴,但也可以理解為三惡道。所以,以上這個偈頌也可以這樣做解釋:既然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,應該大家都不會投生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牲道才對。但由於執苦為樂的顛倒心與貪愛,才會明明不想受苦,卻投生到受苦處。
要解釋受生的過程,會牽涉到「中陰身」這個概念。

中陰身
以下輩子會投生為畜牲的人為例。他在往生之後,會先處在「中陰」的狀態裡,到了要投生的時候,雖然他的心裡並沒有要投生為畜牲的想法,但那時,由於受到業力的影響,他會把某種畜牲的父精母血所在的地方,看成是一個非常美妙又舒服的地方。
凡人的心裡本來就有貪欲,看到某個好地方,自然就會想去,於是這個中陰身心想:「我要去那裡。」然後他就到了那裡。到了之後,這個業(感得畜牲道異熟的業),使得他的識與畜牲的父精母血產生了連結的關係,而此刻就是受生、投生或稱為結生相續。
身與心各有不同的特質,心的續流來自前世,身的物質來自父母。這一生,身與心最初產生連結之時,就是受生;這個連結關係也只是暫時的,連結中斷之時,就是死亡。那麼,身與心之間又是如何連結的呢?
身體的物質有地水火風四大種,同樣的,在識上也有微細的四大種。今生結生相續之時,身與心按照風、火、水、地的順序形成連結,身的風大種與心的風大種連結,然後依序是火大種、水大種、地大種連結;死亡之時,身與心的連結就會解散,而解散的順序是後結合的先解散,首先,識與身體地大種的連結終止,此時地大種做為識所依的能力消失,再來是水大種的連結終止,此時水大種做為識所依的能力消失,之後火大種的連結終止,火大種做為識所依的能力消失,最後是風大種的連結終止,風大種做為識所依的能力消失。
在這之後,識還會再進入三個愈來愈微細的狀態。平常有受過訓練的人,當識到了最微細的階段時,就可以運用這樣的識做觀修,安住在根本定之中。至於安住時間的長短則不一定,有人可以持續十五、十七天甚至更長的時間。有這種能力的修行人,不只過去有,在現代也有。
幾乎所有的凡夫在死亡之時,會在剎那間產生「我糟糕了!」的心情。這種情況的周遍性,我剛才的用詞是「幾乎所有的凡夫」,或者也可以換成「在沒有計劃中死亡的人」。那麼,什麼樣的人是「在計劃中死亡的人」?
在計劃中死亡的人,他深信死後還有來生,所以在還活著的時候,他對於來生的去處做了充份的準備,死亡之時,他對今生的身體等等完全沒有留戀,一心只想著:「接著,就去我要去的那個地方!」除了這樣的人之外,一般人在死亡時,心裡都會想著「我糟糕了!」
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要糟糕了?是因為對這個身體有貪著,一想到要失去這個身體,就覺得自己要慘了。剛才講到在死亡過程中,我們的心最後會處在很微細的狀態裡,但是,由於這種對身體的貪著,使得你的心在微細的狀態裡待不住,會想要逃開,於是心就又由最細分轉為較粗分,在此同時形成一個較微細的身,這種身就是中陰身。
中陰身是很微細的色法,除了有神通的人看得見他們,再來就只有同樣是中陰身的才能看見彼此。中陰身五根俱全,除了某些處所之外,基本上到哪裡都不受阻礙,可以穿牆而過。
雖然有些中陰身在一兩天之內就投生,但一般的說法是每隔七天會有一次投生的機會,「做七」的習俗就是這樣來的。最多到第七個七天,也就是四十九天之內,亡者一定會投生。
今生死亡之後,到來世投生之間有中陰身的存在,這件事情可以用理路成立;但中陰身的長相、為何每隔七天投生等這些事情,無法用理路成立,只能靠著有神通者看到的去陳述。
想想看,中陰身的五根是從哪裡來的?不是從父母,也不是從外在的物質產生,若是從外在物質而來,會是粗分的色法。中陰身的五根是從前世而來的,也就是說,不只識會從今生到來世,微細的五根也會。

有待進一步討論的議題 :心識與身體之間為何能夠互相影響
地水火風四大種,又有粗分與細分的差別。與識在一起、往來於前後世的是微細四大種,微細的五根是澄明的四大種。在密續典籍裡提到,有一種微細的風息,它是色法,它與識共同存在、而且是識的所依。在這個微細的風息上,具備地水火風四大種。所以根據密續典籍,我們可以承許:非常微細的四大種是存在的。
基於「非常微細的四大種存在」這個立論,接著,我想提出一個我個人認為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議題,這個議題是「識與身體之間為何能夠互相影響」。根據上一段的論述可知,投生時,來自前一世的除了識,還有微細的四大種識騎乘著微細風息,而微細風息本身是微細四大種的組合)。結生相續之時,來自前世的微細四大種,與父精母血裡的粗分四大種產生連結。
識與微細四大種有連結,微細四大種與粗分四大種產生連結,這個連結一產生,識與今生粗分身體之間的連結也就產生了。
一旦連結產生,就會互相影響。首先,儲存在識上的業的能力,影響了與識同體性的微細四大種;受到影響的微細四大種,影響了與它有連結的粗分四大種。這就是為什麼「業」能對今生的身體產生美醜、好壞、膚色、形態、生什麼病、感受什麼快樂等等的影響。
反之,當粗分的身體受到外界影響,例如喝酒,或是前文裡講到的外道提出的反駁,當身體壯大或衰弱之時,由於身體粗分四大種受到影響,因而影響了與粗分四大種有連結關係的微細四大種,從而影響到與微細四大種體性同一的識。

對於「識與身體之間為何能夠互相影響」這個問題,在《釋量論》此處,並沒有提到與識一起往來於前後世的微細四大種,因為這個部份只有密續典籍才會講到,因此只能以「有時貪欲等,以壯等增長,是從苦樂生,彼從調適等,內義近而生。」這種角度回答。但如果把密續的概念帶進來,我在想,除了《釋量論》講的這種答案之外,應該還有別的回答方法。不過,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,大家可以再觀察。
《釋量論》裡的說法是,由於身體變化,使得身識變化;由於身識變化,使得跟隨身識而生的意識產生了變化。也就是說,身體與意識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連結,身體只能間接地、透過所緣緣的方式去影響意識。
但我認為,若結合密續的概念,或許可以這樣解釋:身體變化的意思,就是粗分四大種產生變化;由於粗分四大種變化,使得微細四大種產生變化;由於微細四大種變化,使得本來就與微細四大種有連結關係的識因此產生變化。也就是說,在粗分四大種與識之間,有微細四大種做為連結的橋樑,因此身體可以直接地、透過增上緣的方式去影響意識。
《釋量論》裡講到身體與意識之間的影響,不是直接,而是透過所緣緣來造成影響;用密續這種方式解釋,則是以增上緣的方式來解釋,似乎也是可行的。
至於這種說法是否與《釋量論》的說法相違呢?我認為,由於《釋量論》裡並沒有講到微細的風息,所以只能那樣回答;但如果加上密續的概念,在粗分身體與意識之間,由於有微細四大種做為連結的橋樑,就可以解釋身心之間如何互相影響,包括在識上的業的能力如何影響粗分身體,以及粗分身體的能力如何到達識而造成影響。
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,提出來做為討論的議題,並不是結論。因為,經典裡雖然有明確提到「微細四大種會往來於前後世」,但經典裡並沒有明確指出「由於有微細四大種做為連結的橋樑,使得粗分四大種與識之間可以彼此影響」。所以這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議題,我只是提出個人的看法,大家可以再做進一步的研究。


問答(摘自第九講)
一、如何用正理成立微細四大種存在?
答:
這個問題我無法完全準確回答,因為微細四大種在密續典籍裡說得比較仔細,而我並沒有仔細學過。基本上來說,要用物力正理成立微細四大種存在,應該有點困難;但微細風息的存在,應該可以用物力正理證明。
微細風息存在,而且它有顏色,這種說法的根據之一是佛經。佛經裡有講到,微細風息是佛身的元素,而且微細風息有顏色。另一個根據是瑜伽士的親身經驗,對於這種說法,我並沒有仔細研究,以下僅轉述我聽到的內容。修習密乘圓滿次第的瑜伽士,若是證量稍微高一點的人,當他的心處在比較微細狀態時,可以親自感受到微細的心與微細的風存在,並且知道微細的風息有顏色,其顏色正是四種根本色。
四大種的顏色中,地大種是黃色,水大種是白色,風大種是藍色,火大種是紅色。因為微細風息的顏色是四種根本色,所以推論出微細風息是由四大種組成。
在《攝類學》裡講到根本色時,一般都會辯論的方式去釐清一些概念,包括辯論黑色是不是根本色等。然而,根本色為什麼被稱為「根本」呢?以下是我的想法,不一定正確。我在想,黃白藍紅這四種顏色之所以是「根本」色,是因為一切法最根本的組成分子是四大種,而這四種顏色是四大種的顏色,所以被稱為根本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