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大悲心,小乘的聲聞與獨覺也有嗎?
之前在寺院學習時,我們曾花了很多時間去釐清這個問題。
如果今天我們講的悲心是,以一切有情為所緣,想著:「如果一切有情可以離苦的話,那很好!」或是「如果一切有情可以離苦的話,那很好!願他們能離苦!」這兩種只是單純希望眾生可以離苦的心,聲聞獨覺應該是有的。
但是,讓眾生離苦的這件事情由誰來做呢?若是加上「由我來做」的想法,包括「願我能令眾生離苦」的祈願,以及決心「由我來令眾生離苦」的增上意樂,這兩種悲心,聲聞獨覺就沒有。
有想到「由我來讓眾生離苦」,不一定就是增上意樂,因為增上意樂則是一種心力強大的決定,而「願我能令眾生離苦」這種心,只是祈願而已。這兩種心的差別,在於心力的強度與決心的有無。
總之,單純希望眾生可以離苦的心,聲聞獨覺應該也有;至於無造作的「由我讓眾生離苦」的心,包括祈願與帶著決心的增上意樂,聲聞與獨覺則沒有。
(二)已經生起大悲心與增上意樂,但尚未生起菩提心,這種狀態為什麼不算進入大乘資糧道?
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,供大家參考。
舉個例子來說,有個人非常想去美國,而且下了決心,無論發生什麼事,他就是要去美國。這種狀態,就好比是「增上意樂」。然而,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到得了美國呢?他完全沒有計劃。
如果他沒有停在這裡,有進一步研究如何去美國的方法,他會知道要先如何、再如何、後如何,知道經過哪些程序和步驟,就可以到美國;如果去美國是為了賺錢,他也弄清楚到了美國後,用什麼方法可以賺到錢,此時,他心中有一套很完整的計劃。有了清楚的計劃、開始照著做,整件事情的正行才算正式開始。到了這種狀態,就好比是生起「菩提心」。
換句話說,生起大悲心與增上意樂,內心的確有產生「利益一切有情」的心力,但對於「利益一切有情」的計劃,其實還沒有很清楚。想要利益眾生,但此事真的有可能嗎?要怎麼做呢?如果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成佛才行,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佛呢?成佛的前因是什麼?這個前因的前因又是什麼?成佛必須具備的這些因,我有能力具備嗎?
經過縝密的思考之後,你知道這些因都是你做得到的,因此你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成佛,這樣一來,你就一定真的能夠利益一切眾生。當這一套完整的「成佛、利益眾生」的計劃在內心清晰地呈現了,你開始著手付諸實踐,此時,整件事情的正行才算正式開始。
關於增上意樂與菩提心的差別,不知是否可以用這種想法做解釋,大家要進一步再去想想看。某些論典裡,直接把「生起大悲心」這種狀態,稱為「生起菩提心」,也有人把「生起大悲心」的人稱為「菩薩」。其間的差異,我覺得值得進一步去思考看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