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30 - 欲利生(九)前後世05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親因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,由彼有乃有,彼自在轉故,彼呼吸非彼。
「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」的意思是,如果唯有身是心的因,那麼,只要身體在,心的一切能力也應該都要完整具備;只要身體在,就應該能產生心這個果,那麼,即使死了,身體應該也能產生心才對。如果死者的身上心仍然在,這個人等於還沒死,這樣一來,有情不就都不會死了嗎?
「由彼有乃有」的意思是,面對上述佛教的質疑,外道的回答是:「死者的身體雖然在,但因為心識的產生,還須要呼吸做為助緣。死者因為沒有呼吸,所以無法產生心識。」
「彼自在轉故,彼呼吸非彼」的意思是,佛教反駁道:「有意識才會有呼吸,而且呼吸的輕重快慢也都由意識控制。由此可知,是由意識產生呼吸,不是由呼吸產生意識。」

若無勤功力,由何風呼吸,由彼等盛衰,應得為盛衰。
「若無勤功力,由何風呼吸」的意思是,佛教繼續反問說:「若缺少意識的勤力,我們為什麼會去呼吸呢?」
「由彼等盛衰,應得為盛衰」的意思是,如果不是由意識分別心產生呼吸,而是由呼吸產生意識分別心,那麼,藉由呼吸的強弱,應該會產生意識的強弱才對,但這與事實不符。
「呼吸,是由動機分別心產生,或說由意識產生。」你們同意這句話嗎?
呼吸時,心裡並沒刻意想著「該吸氣了,該吐氣了」,很自然地就這麼呼吸了。不過,一生起氣來,呼吸就會變得急促,在那時,心對呼吸的影響就很大。
雖然呼吸是由動機引發,但因為串習很久、太習慣的緣故,所以動機不用很強烈,只要一點點就夠了。看似極為自然的呼吸,其實也有動機為前導的證明是:如果我們的心被另一件事物完全吸引時,就會忘了呼吸。
有些人讀書時太專注,專注到經常忘了呼吸,因此感到胸痛或背痛,這種情況也發生一些觀修者身上。為了避免這個問題,在一開始就必須練習:無論心有沒有在思考,呼吸都要維持平順。如果缺乏這種練習,有些人在思考時過度專注,忘了呼吸,會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。
講個笑話。有個人在沒怎麼生病的狀況下,突然過世了。有人問他的朋友說:「他沒生什麼病,怎麼就死了?」朋友回答:「他這個人忘性很重,這回可能忘了呼吸,所以就死了。」

彼等過亦同,心因則不同,餘安住能引,亦許是因故。
「彼等過亦同,心因則不同」的意思是,外道反問:「你說心不會中斷,那麼,雖然身體死去,心應該可以繼續停留才對。這樣一來,你對我的指責,你自己也犯了。」佛教答道:「你是設定身是心的因,才會犯這種錯;我主張心是心的因,所以不會犯跟你一樣的錯。」
「餘安住能引,亦許是因故」的意思是,佛教說自己沒有犯跟外道一樣的過失,理由是:身與心同時存在是另有其因,離開了這個能引因,身心就會分開,心就不在身上了。
辯論至此,我們稍微做個整理。為什麼死了之後,心無法繼續安住在身體裡呢?外道說是因為缺少「呼吸」這個順緣,對此,佛教也提出了反駁。以下,是針對外道提出的另一個答案「具足違緣故」,佛教提出的反駁。


若如株杌等,過違身非因,由死過退時,則應能復活。
「若如株杌等,過違身非因」的意思是,外道說:「就像樹木,它雖然有生長的能力,但只要有人對樹下了咒術,樹就不會長了;同樣的,風涎膽病等等違緣,也會使得心識無法安住在身體裡。」
「由死過退時,則應能復活」的意思是,佛教回答:「照你的說法,在死亡的同時,病也沒有了。既然違緣不在了,應該可以再活過來,心識應該可以再產生才對啊。」

若如火雖滅,薪變不復還,彼亦不退轉,不然有醫故。
「若如火雖滅,薪變不復還,彼亦不退轉」的意思是,外道答道:「就像被火燒過的木頭,即使火滅了,被燒的木頭不會復原,燒過的就是燒過了;同樣的,因為生病而死亡的人,死了就是死了,雖然病沒了,但身體不會回復原狀,所以不會再復活。」
「不然有醫故」的意思是,佛教反駁說:「我不同意你的說法,因為疾病是可以醫治的。」

有令生變化,有不復生者,有可還轉故,如火於薪金。
佛教答道:你說的喻,與你要陳述的意義並不符合。要知道,變化可分為能復原與不能復原的變化。「被火燒過的木頭」屬於無法復原的變化;「被火燒過的金子」屬於可以復原的變化。金子被火燒到一定程度,會變得像水一樣,但當火熄了、溫度降低,金子會回復原狀。


初雖小不退,所作可還者,彼當能復生,如金堅硬性。
無法復原的變化,即使你只在它身上做了很小的事,它也無法復原,就像被火燒過的木頭,燒過了就是燒過了,無法復原;可以復原的變化,就是可以回復,就像堅硬的金子,就算被火燒到像水一樣柔軟,還是可以再變硬。佛教說,我現在講的「生病造成的變化」是屬於可以復原的變化。


說非少可醫,能治難得故,或壽已盡故,若僅是病患,則無不可醫。
外道反問:「照你這麼說,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無藥可醫的絕症才對。」佛教回答:「所謂無藥可醫的病,意思是很難找到有能力治療的醫生與醫藥,或者是病人陽壽已盡。如果生病是死亡的唯一原因,那麼病人都以被治好,因為所有的病都是可以被醫治的。」
佛教的這段回答,很接近我們經驗的事實。在現代被視為絕症、必死無疑的病,在未來卻可能是有救的病。只要有新藥被研發出來,或是出現非常高明的醫生,情況就會改變。就像在五、六十年前,肺結核被視為絕症,但近來它早已不算絕症了。病一定可以被醫好,問題只在於能不能遇到高明的醫生,與正確的藥而已。
以前有位老師,就是用《釋量論》的這幾句話安慰我。他說:「沒有那種不會好的病,只是遇不遇得到好醫生與醫藥而已。」

死毒等遮故,彼咬亦可截,由離變壞因,彼何不復活。
佛教繼續說道:「有人被毒蛇咬到而死,如果毒是造成他死亡唯一的原因,那麼,只要把毒取出,或是把被毒蛇咬到的部位割掉,等於是把病因拿掉了,為什麼死人不會復活呢?」
在印度某些地方,保留著一種被稱為「劫火」的火。雖然無法確定這火是不是真的持續燒了「一劫」這麼長的時間,不過應該持續燒了有上千年。火為什麼沒有滅?因為火能繼續燃燒的因沒有中斷過,人們一直不停地添加柴薪,只要柴薪不斷,火就不滅。同樣的,如果我們有好好吃飯、照顧健康,應該可以一直活著吧?雖然有些人因為遇到違緣而死了,但就算不是所有的人都一直活著,總該有一、兩個人,可以活個幾千年吧?但為什麼這種人連一個也沒有呢?
你們想過嗎?我們為什麼都一定會死呢?根據法稱論師的回答,食物醫藥等是造成死亡暫時的緣,主要的原因是壽數已盡,就像用完的電池一樣,非死不可。
除了「壽盡」這個答案之外,還有什麼原因,使得我們終究難免一死呢?有沒有可能只要設法活,就可以一直活?是不是其實有方法,只是我們沒做到而已;如果做到了,就可以不死一直活著,你認為,這種可能性是否存在呢?
我們是否一定會死?是什麼原因讓我們一定得死?有沒有可能不會死?若有辦法,那是什麼辦法呢?這些都是我們該思考的事情。
講到這裡,又牽涉到「我的相續會不會中斷」這個命題了。有沒有可能不死呢?主張「會中斷」的人說:雖然我們現在不斷經歷生生死死,但是,只要獲得解脫,我的相續中斷,那就不會死了。
那麼,主張「我的相續不會中斷」的人,認為我們有沒有可能不死呢?大乘宗義說:「我的相續既不會中斷,又不會死,這是有可能的,成佛就是這樣的狀態。獲得佛果位,就是獲得無死果位。」
你認為大乘宗義的這種主張合理嗎?不談成佛,就從我們的現況來看,為什麼一定會死呢?
無死果位的意思,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在目前的狀況裡,變成一個不會死的人;而是說我們可以從現在這種不斷地生生死死的狀態,轉變為不會再死的狀態。
你認為死亡是什麼?死亡的因是什麼?死亡的體性又是什麼?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進一步去弄清楚的事情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