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

20 - 欲利生(二)大悲心是佛果的種子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
大悲心,是希欲一切有情都能離苦的心。然而,這個希欲有多強,要看你對有情的愛到底有多少。
有一種愛是口頭上講起來好像有愛,但心底並不愛;再者,就算心裡真的有愛,在程度上依然有差別。而這差別,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,直到遇到事情與考驗,才會知道愛的程度到哪裡。
例如,某個人跟你要一百元,你可以馬上就給他,但若跟你要一千元,你就不想給;對另一個你比較關心的人,你可以為他掏出一千元,但卻無法馬上為他掏出一萬元;有一些對象,你可以為他掏出一萬元,卻無法掏出十萬元;有些對象是,只要自己不會因此沒錢,你就願意為他掏錢,萬一自己會因此變窮,你就不願意為他掏錢。
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,雖然同樣有愛,但在這之中,愛的大小還是有區別。而我們現在講的大悲心,對一切有情生起的愛,是打從心底、愛到最大程度的愛。
再者,刻意觀修時才有,沒有觀修時就沒有的那種大悲心,是「造作的大悲心」;觀修到後來,即使沒有刻意思惟也能自然地產生,大悲心成為內心的習慣,是「無造作的大悲心」。
就好比「愛我執」是我們現在內心的習慣,不分日夜、不問理由、很自然就產生;一旦我們的心裡,能夠很自然地產生對一切有情的愛,希望有情都能離開痛苦,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算是生起無造作的大悲心。
《攝正法經》裡有一段話:「觀世音菩薩白佛言,世尊,菩薩不須學習多法。世尊,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,一切佛法皆在其手。 一法云何?所謂大悲。」這段文是說,不用學習很多法,只要好好地學習、守護、受持一法,其他的法自然而然就會學到,這一法就是大悲心。
《攝正法經》裡接著用了很多譬喻說明,其中一個喻說道:「譬如命根若在,餘根亦在。世尊,如是大悲若在,菩提餘法亦當生起。」這段文是說,就像只要有命根在,其他諸根也就會在;一旦命根不在,其他諸根也就沒有用處了。同樣的,就成佛這件事情來說,大悲心就像命根一樣重要。
要解脫,須要有出離心;要成佛,也須要出離心。只為自己解脫而修的人,是小乘人;把目標放在成佛的人,是大乘人。大乘人與小乘人,同樣都要修出離心,但是修到後來,小乘人的出離心成為解脫的因,大乘人的出離心卻成為成佛的因。明明是相同的道路,但走著走著,來到了一個分界點,之後就分開成為不同的兩條路,最後到達不同的地方。
那個分界點就是大悲心,所以說「能立由修悲」。
生起了大悲心,而後隨著大悲心力道的增強,於是下定決心:「一切有情離開苦及苦因的這件事情,由我來做!」這是生起了增上意樂。而後,因為看到「我能成佛」這句話,不是徒具心力的空話,而是確定可以達到的事實,於是生起了無造作的想要成佛的心,到了這個時候,就是生起菩提心了。也就在此時,你才算進入大乘資糧道,進入《心經》裡最後那段咒語中,第一個「揭諦」的階段。

「能立由修悲」這句話指出大悲心是最初的能立(成佛的初因);而月稱論師在《入中論》提到大悲心時也說「初如種子」,意思是若要成佛,大悲心如同種子一般,是最初階段裡最重要的因。法稱論師與月稱論師的說法,代表的意義相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