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28 - 心續會中斷嗎?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針對「阿羅漢的最後心識,不會再結生相續」這句話,在佛教四部宗義裡,屬於小乘宗義的毗婆娑宗和經部宗認同這個看法;中觀宗不認同;唯識宗內部有兩派不同的看法,一派認為阿羅漢的最後心識不會再結生相續,另一派認為阿羅漢的心續不會中斷,還會繼續結生相續。
「心相續中斷」代表著什麼意思?由於在身心之外並沒有另外的「我」存在,所以我的相續也會中斷。《釋量論》在此處似乎是站在主張究竟三乘的唯識宗的立場,承許佛經裡說的「阿羅漢的心相續會中斷」。
總之,針對「獲得阿羅漢,我的相續是否中斷」這個命題,有兩種不同的看法。你們認為哪種好?哪一種比較有道理?同樣的,你們覺得心相續會中斷嗎?哪種較好?理由呢?
認為心識會中斷的宗派,主張究竟三乘。究竟三乘的意思是,某人透過聲聞道獲得了解脫,最後心相續中斷,所以「聲聞阿羅漢」就是他成就的極限;獨覺阿羅漢也是如此;至於透過大乘道而成佛,雖然不說心相續中斷,但佛果就是他成就的極限。
認為心識不會中斷的宗派,主張究竟一乘。究竟一乘的意思是,聲聞與獨覺阿羅漢,他們也會漸次進入大乘道,未來也會成佛,因此成就的極限只有一種,那就是成佛。
你們覺得心識會中斷嗎?或者換另一種方式問:「我」會中斷嗎?
我曾經想過,如果我會中斷,那就無法受用快樂,那又何必解脫呢?
我的這種想法,含有「我的續流中斷就慘了」的心情,是一種對我的貪著。因為對我有貪,所以不能沒有我;如果對我完全無貪,無論事實上會不會沒有我,被問到「可以沒有我嗎?」時,不從理性的角度,而是從心裡的感受去回答的話,我會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
我們從早到晚、日日夜夜,都在為我辛苦、為我忙;我們老擔心自己這樣不行,這不夠那不夠,設法張羅一切。然而,這麼寶貝、珍貴的我,到底是什麼樣子呢?我的自性是什麼?我的開始從哪裡來?到最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?
正因為我們無論何時都在為我努力,即便夢中也竭盡全力珍愛著我,所以上述這些問題,當然非弄清楚不可!
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存在、努力珍愛的「我」,佛經說,它的本質原來是苦。你覺得佛經說的對嗎?如果我的本質真的是苦,那為什麼要留它呢?我的相續會中斷,豈不是很好嗎?相反的,如果佛經說的不對,我既好又重要,萬一我的相續會中斷,那可就不妙了。
到目前為止,我們總是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我以外的其他事物上,但其實「我」才是最應該被研究、弄清楚的對象。
我的本質是什麼?佛經說我的本質是苦。如果你讀了佛經、有了一點理解,覺得佛經說的應該是對的。可是,你又聽說有些佛教宗義主張我的續流不會中斷,此時你心裡應該會想到一個問題:如果我不會中斷,而我的本質是苦,這樣一來,苦的續流要如何中斷呢?
這個問題的兩面(我會中斷、我不會中斷),都應該要設法回答。
在什麼狀況下,我不會再結生相續到來生呢?如果對我沒有貪著,就不會有「我要」的念頭;沒有「要」的念頭,就不會有「取」的行為。在一期生命結束後,凡夫之所以會再去「取」得一個蘊體,是因為心裡有「我要」的緣故;一旦沒有對我的貪,沒有「我要」的念頭,就什麼都不會「取」。
投生、結生相續、再取得下一世蘊體,這件事情的發生並非無因無緣,也不是由造物主一手安排。只要再取得蘊體的原因消失,就不會有來世的蘊體了。以上,是我們思考「我會中斷嗎?」這個問題時,要思考的重點。
到這裡,可以再繼續想想看:如果沒有「我要蘊體」的想法,要如何結生相續到來世?「我要蘊體」的想法,一定是貪欲嗎?「想要」的這種心,是否存在兩種可能,一種是有貪欲的心,另一種是沒有貪欲的心?
以上這些問題,請大家先想想看。課程往下進行到逆次第時,還會講到一些相關的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