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29 - 欲利生(八)前後世04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增上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如彼覺取故,意非從有根,生識能異故,亦非從一切。
對於「身是心的近取因」這種主張,在之後的篇幅會加以駁斥,這裡先處理其他的疑惑。如果身不是心的近取因,那會不會是增上緣呢?
如果身是心的增上緣,那麼,我們先釐清「身」是什麼,是根嗎?還是排除根之外的身呢?如果你說的「身」指的是「根」,根有五根,你指的是個別的根,還是五根的聚合呢?
如果個別的根是意識產生的增上緣,比如,由眼根而產生眼識,由眼識而產生「有這種色」的記憶。如果眼根是這種記憶的增上緣,那麼,如同眼識可以清楚見色一樣,這種意識應該也能清楚地看見色才對,由此可知,個別的根並不是意識的增上緣。以上是「如彼覺取故,意非從有根」的意思。
如果五根聚合是意識產生的增上緣,然而每一個根都有產生各自心識的能力,而且這些能力是相異的,例如由眼根產生的是眼識,由耳根產生的是耳識。因為五根的能力各異,所以無法由五根聚合產生一個意識,由此可知,五根聚合也不是意識的增上緣。以上是「生識能異故,亦非從一切」的意思。
「生識能異故,亦非從一切」這句話裡的「亦」字,隱含的意思是:如果五根聚合是意識的增上緣,那如果缺了一根,意識不就無從產生了嗎?所以你的這個主張,也會有這種過失。

無心故非餘,一因故共住,如根如色味,由義門轉變。
排除根之外的身,也不會是意識的增上緣。「無心故非餘」的意思是,沒有了根的身體,例如屍體,不是意識的增上緣,因為那裡少了近取因的心。
如果「沒有身,就沒有心」這句話不成立,那身心為什麼會同時存在?如果身心是分開的,心不是依靠身而產生,為什麼身與心會同時存在?
這個問題的答案是「一因故共住,如根如色味」。身心會同時存在,是因為它們來自同一個因,用佛法的主張來說,因為身心是同一個「業」引生的果,所以身心會同時存在。就像五根雖然各異,但它們也同時存在;同理,形色與味道雖然各異,但因為它們是由同一個因引生的,所以同時存在。
如果身不是意識的增上緣,為什麼有人會因為喝毒而使得心識錯亂呢?答案是「由義門轉變」。在喝毒的這個例子裡,身是意識的所緣緣,而不是增上緣。怎麼說呢?喝了毒之後,身體裡面產生了特別的所觸,以這個所觸做為所緣,產生了身識,之後產生錯亂的意識。是經過這樣間接的過程,而不是由於身體喝下毒物,直接使得意識產生變化。
關於這個部份,下面還會再提到。
身不是心的「能遮自果之特殊因」。什麼是「能遮自果之特殊因」呢?

常隨彼轉故,由有能饒益,彼因故第七,及說言生故。
有它,就會產生果;沒有它,就不會產生果的這種因,是「能遮自果之特殊因」。基於這個道理,所以佛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。
「彼因故第七,及說言生故」這句話裡,「第七」與「生故」分別指的是藏文文法裡,第七與第五格助詞。這兩句話要搭配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」來做解釋。「此有故彼有」是藏文文法中第七格助詞的概念,第七格助詞是「依格」;「此生故彼生」是藏文文法中第五格助詞的概念,第五格助詞是「從格」,意思是來源。

有時於心續,亦容能饒益,如瓶等火等,唯爾非必遮。
即使某些時候,身是心的俱生緣,但這並不代表「沒有身就沒有心」,不能以此為理由,認為身是心的能遮自果的特殊因。例如,雖然陶瓶必須用火燒製,但是火滅了之後,陶瓶仍然存在,並不會消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