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

85-貪欲是苦因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這幾堂課裡,可以看到自宗與外道的辯論,模式大多相同。自宗與外道都看到貪會造成苦,於是外道提出他們認為可以根除貪的方法,自宗則提出反駁的論點,指出外道的方法行不通的原因何在。

84-誰在「執花繩為蛇」?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針對「把蘊與我想成同一,並不是生貪的因」這個看法,試著用自己的例子想想看。平常,在想到「我」的時候,我們有沒有把蘊體當成我?有沒有把蘊體想成是我?

83-四諦之道諦(八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以下是破除數論派的主張。基本上外道的看法都差不多,以下將特別說明的,是數論派對於輪迴與解脫的主張。他們認為我存在於蘊體之外,蘊體是不淨的、苦的、有過失的。由於把蘊體誤認為與我體性同一、沒有分別,因此在輪迴中流轉;所以,只要明白事實,知道我與蘊體是分開的,蘊體有過失,但我沒有過失,就會對蘊體離貪了。

82-四諦之道諦(七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由見德起著,見過失則滅,如是根非爾。
愚等亦見故,具過亦有故,雖具足功德,於他則無故。
及於過去等,我所亦無故。
「由見德起著,見過失則滅,如是根非爾」的意思是,若生起貪著是由於看見功德,那麼當看見過失時,貪著就應該會毀壞才對,但我們之對蘊體生貪、對諸根生貪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看見它們的功德而生貪。

81-四諦之道諦(六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一切相執我,則堅固我貪,彼即是安住,我所執種位。
自宗說,不只如此,如果這種自在我是存在的,就算去修「觀我所是苦」等對治法,也無法對治貪欲。

80-四諦之道諦(五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目前課程進行到的段落是,外道主張靠著觀修我所是苦,就能斷除對我所的貪,透過這樣的修行就能脫離輪迴。針對這個主張,自宗提出反駁。

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79-有佛就夠了,為何需要善知識?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問:之前講到佛功德時,您說到佛能完全了知幫助眾生的方便,而且他具備大悲心,所以他一定會幫助眾生。請問,那我們是否可以不用透過《廣論》說的依師軌理,只要好好向佛祈求加持、研閱經論、淨罪集資,也能生起三主要道的教證功德?若可以,為何《廣論》那麼強調要如理依師、要得傳承,才能獲得證功德?

78-四諦之道諦(四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以上說明自宗主張的解脫道;以下遮破外道主張的解脫道。在這部份的內容裡,《釋量論》主要揭示出外道主張的解脫道裡,最明顯的兩個矛盾(相違),一個是煩惱流轉門的相違,另一個是清淨還滅門的相違。

77-四諦之道諦(三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若彼見有我,當常著於我,由著愛於樂,由愛障眾過。
見德而遍愛,我所彼成取,故貪著於我,爾時當流轉。
「若彼見有我,當常著於我」的意思是,只要把我視為獨立的,並且如此執持,就會恆常對我生起貪著。換句話說,只要有我執,就會以我為所緣生起貪著。「由著愛於樂,由愛障眾過」的意思是,對我有貪著,就會對樂受生起貪愛,此時,讓你生起樂受的這個對境的缺點也就因此被障蔽了。

76-四諦之道諦(二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我執一因性,是因果事故,貪嗔雖互異,然非能違害。
有人問,證無我慧之所以能夠消滅我執,是因為它們的執持方式相違。既然如此,貪欲與嗔恚兩者的執持方式也不相順,那麼它們彼此可以消滅彼此嗎?自宗的回答是:「不,貪嗔兩者並非彼此的對治品。」理由是「我執一因性,是因果事故,貪嗔雖互異,然非能違害」。

75-四諦之道諦(一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接著講述道諦的行相。
修彼已說道,轉依。
以證無我慧為主的證無常等十六行相的智慧,是先前已講過的道。修習這些道,能斷除輪迴、獲得解脫,所以證無我慧是能解脫之道。

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

74 - 四諦之滅諦(四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第三行相:妙相
有人繼續提出質疑:「因為有獨立的我,所以才會被束縛在輪迴中,因為被束縛在輪迴,才會想要解脫,求解脫而獲得解脫的我,將會因此獲得滿足的快樂。所以,如果受束縛的我不存在,那怎麼行?」

73 - 四諦之滅諦(三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
有人繼續提出疑問:「既然你說苦的續流是輪迴,那麼,在阿羅漢證果的那一輩子,因為本來的蘊體還在,所以仍舊有苦諦,只要有流轉輪迴的蘊體,就表示他仍然是個輪迴者。所以,即使證得阿羅漢,依舊有輪迴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」

72 - 阿羅漢的慈愛心--舍利弗尊者與侍者的故事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有一天,舍利弗尊者到某一戶人家去,被那戶人家的狗在腳上咬了一口。後來,那戶人家成了舍利弗尊者的施主,舍利弗尊者不但經常去這位施主家走動,而且每次去都會特別疼愛那隻狗,於是那隻狗變得非常喜歡舍利弗尊者。

71 - 四諦之滅諦(二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第二行相:靜相
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
外道繼續提出質疑說:「你們說阿羅漢的心續有慈愛,但如果有慈愛,就表示他有緣著有情,緣著有情就有有情見,有有情見就有我執;如果你說阿羅漢沒有我執,那就沒有有情見,若沒有有情見,就無法產生慈愛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」

70 - 四諦之滅諦(一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煩惱、業與苦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像一個鍊環,彼此牽動,形成一個看不到終點的循環。由於貪嗔痴三毒煩惱,造下了非福業、福業與不動業,因此產生苦受、樂受與捨受,或說產生苦苦、壞苦、行苦;而後,由於三受或說三苦再度生起煩惱,由樂受生貪,由苦受生嗔,由捨受生痴,而後再由煩惱三毒而造業,如此循環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