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75-四諦之道諦(一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接著講述道諦的行相。
修彼已說道,轉依。
以證無我慧為主的證無常等十六行相的智慧,是先前已講過的道。修習這些道,能斷除輪迴、獲得解脫,所以證無我慧是能解脫之道。

 雖轉依,如道過復起,非爾無能故。
有人提出質疑:「就算獲得解脫,還是會再生起我執吧?」「雖轉依,如道過復起」的意思是,雖然透過證無我慧消除了我執、脫離輪迴,但就像修行人的心續本來沒有道,後來新生起道一樣,沒有我執的心續,同樣也會再度產生我執。我執這些過失,還是會重返心續中。
針對這個質疑,自宗先做一個總體的回答,之後再結合喻義做說明。首先,總的回答是:「非爾無能故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一旦轉依(解脫)了,就絕對不會再回到有我執等過失的狀態,因為證無我慧已使得我執等過失沒有再生的能力了。
證無我慧與我執,兩者的所緣相同、執持方式直接相違,因此它們是彼此的不相順品。雖然互為不相順品,但只有證無我慧有消除我執的能力,我執則沒有消除證無我慧的能力。
上述這段內容,以下透過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。

識是取境法,如有而取彼。彼所有體性,亦是此能生。
是此性從此,由餘緣歧誤。遮止觀待緣,不堅如蛇覺。
首先說明喻。「識是取境法」的意思是,心識是一種具有「執取對境」這種特色的法,「如有而取彼」的意思是,若事實上存在了什麼樣的對境,心識就去執取什麼的話,心識便處在與事實相符的狀態裡。「彼所有體性,亦是此能生」的意思是,而對境的這種「如同執持般存在」的本性,也是使得心識得以產生的能生。就像執取花繩的眼識一樣,在心識上有花繩的顯現,事實上花繩也存在,透過這個事實上存在的花繩做為所緣緣,從而產生眼識。
「是此性從此,由餘緣歧誤。遮止觀待緣,不堅如蛇覺」的意思是,就喻的角度來說,眼識看到的花繩,就像是花繩的自性一樣;一旦越過了這個自性,由於暫時發生的導致錯亂的緣,就會有越過這個自性的顛倒認識。而這種顛倒的認識,會被其他的緣遮止,所以它並不堅固,就像執花繩為蛇的心一樣。
總之,執花繩與執花繩為蛇的這兩種心,後者無法傷害到前者,但前者則有能力傷害後者。同理,符合事實的心,有能力傷害顛倒的心;但顛倒錯亂的心,無法傷害符合事實的心。
如同這個喻一樣,證無我慧有能力消除我執,一旦某位補特伽羅的心續中生起了證無我慧,我執就無法消除他心續中的證無我慧。

心自性光明,諸垢是客塵。
心的自性是「光明」。黑暗就像我執,而心的自性並不像我執所執持的那樣,或者說,我執認為的那種心的自性,事實上並不存在;但是,證無我慧認為的那種心的自性則是事實,或者說,心的自性正如同證無我慧所執持的那樣。所以心的自性是光明,垢染是暫時的,它可以靠著對治品而與心分離。

故先無能者,成性後無能。
聖者分為有學道與無學道,以小乘來說,無學道聖者指的是阿羅漢,有學道聖者指的是尚未獲得阿羅漢的見道與修道位者。有學道聖者,雖然還沒有獲得阿羅漢,但當他處在根本定中時,我執就已經沒有能力傷害他心續中的證無我慧了。
「故先無能者,成性後無能」的意思是,在以義共相證得無我的階段時,我執就已經沒有能力傷害證無我慧了,何況是到了現證無我的階段,當然就更沒有能力了。

有能於能生,損害堅實事,亦不能久住,如濕地上火。
處在根本定之時,我執無法傷害證無我慧,這就不必說了;在出定之後、處在後得位之時,行者在做事、說話、往來行走之時,雖然我執有能力製造一點過失,但這些過失也不會久留,因為這位行者已是一位具有對治能力的人了。
「有能於能生,損害堅實事,亦不能久住,如濕地上火」的意思是,在後得位之時,雖然我執有能力製造一些過失,但因為行者的心續中,具備了有力的對治品,所以這些過失無法長期存在,就像在濕地上,火沒有辦法燒很久一樣。

無害真實義,於自性顛倒,盡力不能遮,覺持彼品故。
一旦獲得解脫、得到阿羅漢果位,一切過失也就完全斷除,絕對不會死灰復燃,包括貪等過失、再度投生輪迴、以及輪迴種種過患等,都不可能復還。理由有兩個,第一,你不會為了返回到有過失的狀態而努力,第二,就算你努力也無法返回。
「無害」說明的是第一個理由。獲得解脫後,你就不會為了再度生起貪等過失而努力,原因之一是「無害」,由於解脫的狀態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傷害,你不會因此無法安住在這個狀態中,也就不會設法再回復到有貪等過失的狀態裡。
再來,先看這段話的最後一句「覺持彼品故」。再者,如果你想努力重返過去有煩惱的狀態,就必須先讓你的心朝向我執才行,但這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,因為你的心無論任何時候都執持著無我。所以你不會為了這件事情而努力。
想想看,為什麼我們會設法離開目前的處境?是因為我們覺得目前這樣的狀態不行。然而,一旦離開對我的貪,就如同離開了各種期待與分別妄念,這麼一來,「我要這個」、「我不要那個」、「某事會對我造成傷害」等心也都不會產生,當然也就不會為了消除某個狀況而再做些什麼事。
就算去努力也沒有用,再怎麼精進去修也無法返回顛倒的心,因為「真實義,於自性顛倒,盡力不能遮」,在親見了真實義之後,心已經處在無法與真實義分離的狀態裡了,所以就算再努力也無法遮破證無我慧,重返我執的狀態。
就像我們現在總是很自然地產生我執,同樣的,一旦獲得解脫,就會自然而然、一直處在有證無我慧的狀態裡。就像之前解釋瑜伽現量時說過,只要一直修,終有一日會自然產生。想想看,對於一個已經自然而然生起證無我慧的人,你若要他為了破除證無我慧而努力,總要有個理由吧?如果證無我慧是錯的、會造成痛苦或傷害,他才會為了破除它而努力;如果證無我慧不但沒有過失,而且還很有功德,除非是瘋子,否則有誰會努力去破除它呢?不可能。
再者,就算會去努力也沒有用,因為它是自然而然一直生起,不會莫名其妙自己消失;如果會自己突然消失,那我執也應該會突然就消失才對,但這種事情,從無始以來至今從未發生。要讓它消失,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讓它的對治品生起。證無我慧的相違品是我執,要消除證無我慧,就要設法生起我執,但這是一件沒有方法可以達成的事情。
在自然而然生起證無我慧的狀態下,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我執生起;但是,在自然而然生起我執的狀態下,卻有辦法可以讓證無我慧生起。這個方法是:首先,透過探究真相、認識到無我的事實;之後觀修無我、現證無我,就能生起證無我慧。然而對於一位已經自然而然生起證無我慧的人而言,再也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讓他再生起我執了。
用這樣的方式消除痛苦、獲得解脫,成功一次就是永遠成功,不會再返回。所以,就算有點辛苦,只要努力地達成目標,獲得的是究竟的解脫。反觀我們一直以來解決問題的方法,效果既短暫又片面,只是暫時地脫離某些苦,然後一切又再重新來過,重新受苦、重新努力、重新獲得一點暫時的效果,又再重新受苦,辛苦永無終期。

但是,如果用這種方法來消除痛苦,雖然一開始有點辛苦,但這辛苦只有一次,只要成功了,就不必再辛苦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