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行相:靜相
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
外道繼續提出質疑說:「你們說阿羅漢的心續有慈愛,但如果有慈愛,就表示他有緣著有情,緣著有情就有有情見,有有情見就有我執;如果你說阿羅漢沒有我執,那就沒有有情見,若沒有有情見,就無法產生慈愛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」
「知苦以無違」的意思是,斷除我見,與知道有情受苦,這兩件事並不相違。要產生悲心,必須知道有情受苦。那麼,已斷除我見的阿羅漢,如何產生對有情的悲心呢?「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」的意思是,在阿羅漢眼中,有情是唯依於隨轉於之前的業與煩惱諸行的五蘊法而安立出來的,阿羅漢緣著這樣的有情,生起願有情離苦的悲心。「非連繫有情」的意思是,阿羅漢的悲心與有情見--見有情為獨立存在,兩者間沒有關連性。
大悲心有三種,若尚未證得無我,以獨立的有情為所緣而生起的悲心是「唯緣有情大悲」;以補特加羅無我的有情為所緣(以補特伽羅無我做為所緣有情的差別)而生起的悲心是「緣法大悲」;以法無我的有情為所緣(以法無我做為所緣有情的差別)而生起的悲心是「無緣大悲」。
彼於無我法,增餘我而貪,由了苦相續,而生起悲愍。
有情,並非體性獨立的我,而是唯依於蘊等法而安立出來的無我法,但是異生凡夫們不了解這個道理,把有情增益為我與他,從而對有情生貪;阿羅漢們眼中的有情,只是依於苦的相續而安立出來的,而阿羅漢的悲心,便是以這樣的有情為所緣而產生的。
癡是過根本,彼是執有情,無彼則不從,過因而生嗔。故許悲無過。
有人接著又問:「如果阿羅漢有慈愛心,那麼,當他慈愛的對象被人傷害了,阿羅漢也會生氣吧?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癡是過根本,彼是執有情,無彼則不從,過因而生嗔。故許悲無過。」
這段話的意思是,愚癡無明是一切過失的根本,這種愚癡無明執有情為獨立存在;若沒有這種愚癡,就算被傷害也不會生嗔。所以阿羅漢心續裡的慈愛,不會引生嗔心等過失。總之,因為沒有我執,就算他慈愛的對象被人傷害了,也不會生起嗔心。
慈愛與貪心的不同
慈愛不是由我執而產生,貪心卻是由我執而產生。以上這個結論,對我們而言,恐怕很難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。因為在理解這個道理之前,必須先區分慈愛與貪心的不同,區分之後,才能進一步去探究這個道理。
慈愛與貪心有何不同?或許是這樣吧,一旦沒有我執,斷除對我的貪,就不會有「我的敵人」、「我的親友」、「我認識的」、「我不認識的」種種區別,一旦沒有區別,一切有情在他心中就沒有親疏遠近的區別,一切有情對他而言都是平等的。因此,當某甲做出傷害某乙的行為,他也沒有理由因此而討厭某甲、喜愛某乙。
再者,身為阿羅漢,他當然相信業果、非常明白苦諦與集諦之間的關連,所以,當某甲傷害了某乙,如果阿羅漢生起的悲心有差別,那麼,他會更悲愍的對象不會是受害者,而是加害者。為什麼?因為他知道,真的要比,受害者受的苦其實比較小,而加害者因為造下極大的惡業,未來一定會領受很可怕的苦果。阿羅漢清一色都是了知業果與四諦道理的人,所以他們對加害者必定會生起很大的悲心,既然生起很大的悲心,嗔心哪裡還有可能產生呢?
一般而言,透過「眾生跟我一樣,都是要樂不要苦」的想法,在看到其他有情受苦之時,便會產生希望對方離苦的心,這是慈愛;但如果你希望對方離苦的理由是「因為對方是我的親友」,從而希望對方能夠離苦,這種心則是貪心。
再者,慈愛的對象遍及一切有情,就算從表面上看起來,阿羅漢直接的慈愛對象只是某個人而已,但如果這個對象換成別人,他同樣也會生起慈愛心。這樣的事情,阿羅漢做得到,但我們做不到的原因,應該是有沒有受到煩惱染污的緣故。如果不受煩惱的染污,就能產生對一切有情的平等心。
講到這裡,有個疑問提出來問問大家。透過七因果教授修習菩提心時,會運用「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母親,一切有情對我有大恩」的思惟,產生對眾生的慈愛心。如果有人問你:「透過這種思惟產生的心,應該是貪心而不是慈愛吧?因為你運用的理由是有情是對『我』有恩。」你要如何回答呢?
這是一位法友曾經問過我的問題,當時我沒有想到什麼好答案,於是用半開玩笑的方式回答他說:「若只以我的母親、我的親友為所緣而生起的愛,確實摻雜了貪心;但如果這個貪心包括的範圍愈來愈大,大到把一切有情都包括進來時,就變成不是貪心了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