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

73 - 四諦之滅諦(三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
有人繼續提出疑問:「既然你說苦的續流是輪迴,那麼,在阿羅漢證果的那一輩子,因為本來的蘊體還在,所以仍舊有苦諦,只要有流轉輪迴的蘊體,就表示他仍然是個輪迴者。所以,即使證得阿羅漢,依舊有輪迴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」

「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」的意思是,阿羅漢並不是沒有解脫,理由是:當過去累積的那些能感得今世蘊體的業完盡了,他將不會再與其他蘊體結生相續。證得阿羅漢的人,只是因為剩餘的業還沒消盡,所以才會帶著舊有的蘊體暫住在輪迴中;一旦這個蘊體完盡了,他也不會再與其他蘊體結生相續。也就是說,現在這個蘊體,是由過去世的業引生而成的,一旦這個引業盡了,現在這個蘊體盡了,就不會再與其他蘊體結生相續。
「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」的意思是,就算過去曾造過的業的能力還在,阿羅漢也不會再投入輪迴。而且,就算阿羅漢還有未盡之業而繼續住於輪迴中,也不表示他沒有獲得解脫,因為他已完全滅除煩惱的過失了。

由悲下劣故,無大功力住,若是大悲者,為他而安住。
有人再問:「如果阿羅漢有悲心,那他應該會因為悲心而永遠安住在輪迴才對。」自宗的回答:「由悲下劣故,無大功力住,若是大悲者,為他而安住。」
這句話的意思是,阿羅漢雖然有悲心,但這種悲心是下劣的悲心,並不是大悲心,由於他的悲心力道並沒有非常強大,所以阿羅漢不會精勤地為了利益有情而安住在輪迴中;反之,登地菩薩與諸佛因為具有大悲心,所以他們會為了其他有情,一劫又一劫地安住在輪迴中,直到虛空窮盡。
由此可知,離貪者分成分為大乘和小乘兩種。小乘的離貪者因為悲心小,所以不會長時安住在輪迴中;大乘的離貪者在離貪之後,依舊會長時安住輪迴中,直到虛空窮盡。
之前說過,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內容,是基於佛教四部宗義共同承許的主張而宣說的,但現在這種解釋方法,並不是四部宗義共同都承許。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認為,佛在涅槃之後就沒有了,無法在虛空未盡之際住於輪迴中;但是從唯識宗與中觀宗的角度來看,登地菩薩與佛會在虛空未盡之際安住於輪迴中,成辦眾生義利。

離薩迦耶見,初道應無有。未斷俱生故,若斷豈有有。
有人繼續提出質疑:「我執應該不是輪迴的因。如果我執是輪迴的因,那麼,當現見無我、最初獲得聖道位之時,應該就沒有輪迴了,因為那時已經沒有我執了。」「離薩迦耶見,初道應無有」的意思是,最初獲得聖道位、獲得見道位、現證無我之時,就沒有薩迦耶見了。既然沒有薩迦耶見,也應該沒有輪迴才對。
這個問題背後的想法,應該是這樣的:就像把花繩誤以為蛇而產生的害怕,在親自看到花繩不是蛇的時候,害怕的感覺就會完全消失。同樣的,如果我執是輪迴的因,那麼,在現證無我之時,輪迴也應該消失才對。
一般而言的所斷,特別是這裡講的我執,必須區分為遍計與俱生。由於理由,包括基於宗義、經論等理由而認為有我的這種想法,是遍計我執;若不是因為理由,而是由於無始以來串習、自然產生的有我的想法,是俱生我執。
「未斷俱生故,若斷豈有有」的意思是,最初現見無我、進入聖道之時,雖然斷除了遍計我執,但俱生我執並沒有斷除,所以還有輪迴;如果連俱生我執也斷除了,那就不可能再住於輪迴了。

若欲得安樂,及欲不受苦,所有念我覺,俱生有情見。
這段話的重點,是在辨識什麼是俱生我執。當生起「我想要安樂」、「我不想受苦」這些想法與欲求時,很自然會生起的一種「念我之心」,就是俱生有情見。

若不見有我,則全非我貪,若無有我愛,非求樂奔馳。

這種俱生薩迦耶見,是所有過失的根本。因為,如果沒有這種認為有獨立我的見與執,就不會對我生起貪;若對我沒有貪愛,就不會為了想要獲得安樂而去造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