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釋量論略講-重點摘要
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
19 - 面對所謂不完美的師長,弟子應該怎麼想?
摘自:2014.9.13 第四講
問:剛才您提到,有人問您:「要依止這種行為有問題的師長嗎?」對於您的回答,我有一些不明白。
要不要依止某一位上師,只看他是否能告訴我們解脫與成佛之法就可以了嗎?他的行為舉止難道都不用去觀察嗎?在這個時代裡,很多人的知識都很淵博,他們很容易就能告訴大眾什麼是四諦、如何解脫與成佛,但他們的行為甚至比一般人還要糟糕。這樣的人,也是可以依止的對象嗎?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
18 - 欲利生(一)把「一切」有情化為「每一位」有情
摘自:2013.9.13 第四講
在「成量」之後,接著進入下一個主題「欲利生」。
「欲利生」這個主題要說明的是大悲心。在四個主題之中最先說明大悲心,是為了闡釋「成為量士夫最初的因,是大悲心」這個道理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17 - 尋找上師
摘自:2014.9.13 第四講
「當來依鷲鳥」這個概念,運用在尋找上師這件事情上,可以結合很多例子做說明。
有人可以三個月都不進食,看起來還是好好的,你看到他有這種能力,就對他生起信心想要依止他。這樣的話,乾脆去依止熊就好了。熊在冬眠時也可以三個月不吃東西,看起來也是好好的。
閱讀更多 »
16 - 成量(七)尋找量士夫
摘自:2014.9.13 第四講
量知不現義,無彼能立故,殷重修非有,有作如是說。
破除外道主張的「遍知一切的造物主」後,外道反問:「你不也主張一切遍智存在嗎?」佛教回答:「我們並不同意創造一切的那種一切遍智;我們同意的一切遍智,指的是可以現前了知凡夫無法親見之隱蔽法的量士夫。」以上是「量知不現義」的意思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
15 - 普遍但絕不普通,而且無比重要的祖師叮嚀
摘自:2014.9.13 第四講
宗大師曾說:「
即使連菩提心的影子也沒有,但若能用祈願將所造的善根轉向,可以產生無量利益,大家對此應該要有定解。
」
「連影子也沒有」的意思是,對菩提心的理解,只有在唸著偈頌時隨著文意去思惟的那種程度而已。但是,若能在造善之前,靠著思惟「皈依發心偈」來修正動機;造完善業之後,把這些善業回向,祈願能夠成佛利益眾生,這種作法會帶來很大的利益,所以宗大師說,這種作法是個應該知道的重點關鍵。
閱讀更多 »
14 - 宗大師呈至尊仁達瓦之書簡
摘自:2014.9.13 第四講
種子從何時開始才能算是苗芽的因?同樣的,以內在心識來說,何時開始才能算是解脫的因?這是我們應該去觀察的問題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13 - 如果不是造物主,那「最開始」是怎麼來的?
摘自:2014.9.12 第三講
桌子是從哪裡來的?桌子是從木匠、木材來的;木材是從哪裡來的?從樹木砍下來的;樹木是從哪裡來的?從樹的種子來的;種子是從哪裡來的?從之前的樹來的。
閱讀更多 »
12 - 成量(六)造物主不存在(下)
摘自:2014.9.12 第三講
接下來六、七首偈頌,是自宗針對外道接下來的反駁而做的回答。外道說:「你的反駁,在我眼中看來是一種『似能破』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就好比當有人提出以下這個論式「有煙之山,因為它有煙,所以那裡應該有火。」有人反問:「你講的煙,是燒火冒的煙,還是風吹來的煙?」這種反問,就是一種「似能破」。
閱讀更多 »
11 - 成量(五)造物主不存在(中)
摘自:2014.9.12 第三講
住行形差別,及能作義等,極成或無喻,復是疑惑性。
再回到剛才的辯論。自宗說,外道提不出任何能立(理由)來證明造物主的遍知是天生的,但外道說:「我有能立(理由)。理由是,世間的一切,包括一切有情的身與受用,都是造物主的心為先而製造的(心為先而行)。」外道還提出三個理由做為支持,這三個理由是:住行、形差別、能作義。
閱讀更多 »
10 - 成量(四)造物主不存在(上)
摘自:
2014.9.12
第三講
外道認為,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、受用等,都是造物主製造的,這個造物主遍知一切。本論先駁斥外道的看法,而後用理路成立佛教主張的一切遍智存在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
09 - 成量(三)造物主存在嗎?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造物主存在嗎?這是個從「一切遍智」這個主題延伸出來的討論。
佛是一切遍智,但一切遍智是什麼意思?
閱讀更多 »
08 - 成量(二)佛是量士夫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世尊具是量。
以上概略講完什麼是「量」。因為量認識的境,事實上也存在,所以是無欺誑的;同樣的,對於一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法,佛薄伽梵所認識的,與事實完全一致,所以佛薄伽梵是無欺誑的,所以世尊是量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
07 - 成量(一)什麼是量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「成量」的意思是:佛薄伽梵是量士夫,是無欺誑的士夫。然而,在說明這個概念之前,必須先說明「量」到底是什麼才行。所以,以下幾個偈頌,是在說明「量」這個概念。
量謂無欺智。
這句話是在說明什麼是量。量是「無欺智」
(註:「智」換成「識」似乎較好)
。對於所要衡量的對境,能夠自主且無欺誑的心識,就稱為「量」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
06 - 順次第與逆次第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整個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根本源頭,是陳那論師在《集量論》裡的書首禮讚的前兩句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。」我認為這兩句話,其實是透過說明「由圓滿二因,產生圓滿二果」這個概念,來禮讚佛陀。
閱讀更多 »
05 - 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
摘自:2014.9.11 第二講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題是「三皈依」,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寶。
佛寶--具備三種特質者
他本身已脫離一切怖畏與過失。
他非常善巧,能幫助他人也離開一切怖畏。他遍知一切法,遍知所有的方便。
他對一切有情有著如母親對孩子一樣的慈愛心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
04 - 真正的教授口訣
摘自:2014.9.10 第一講
辨認真正的教授或口訣,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才行。其中一個方法是,確認傳授這個教授或口訣的人,確實是正士夫、成就者。
然而,要怎麼判斷一個人到底是不是成就者呢?
閱讀更多 »
03 - 眾生之眼
摘自:2014.9.10 第一講
撰寫與「量」有關的論著其實不少,但弘揚最廣的應該算是法稱論師寫的這本《釋量論》。
法稱論師不只在顯乘的學習上成就非凡,在密續的修證上,他親見勝樂金剛,獲得殊勝悉地。
從無法用道理說明的角度來說,法稱論師一般被認為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
閱讀更多 »
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
02 - 宗大師認為,學佛者應該努力的重心是三主要道
摘自:2014.9.10 第一講
有些人,他的目標與行為一致;但有些人,他嘴上說的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,但真正做的卻是別的事。其實,嘴上講的想法到底是不是真心的,從他在做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來了。
想要解脫成佛的修行者,到底應該要把努力的重點放在哪裡呢?宗大師的答案是「三主要道」。
三主要道包括: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正見,其中的清淨正見又分為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,世間正見是業果見,出世間正見是無我見。
閱讀更多 »
01-你是如何學佛的?
摘自:2014.9.10 第一講
開這門課,並不是因為我《釋量論》學得很好,想要講給大家聽;而是希望我們都能藉這個機會努力學習,所以我會盡力準備、思考,並把我自己知道的內容跟大家分享。
幾個月前,發給大家做為課程前行的提問,請大家思惟。
(題目下載:
課程前行的思惟題目
)
閱讀更多 »
較新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