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16 - 成量(七)尋找量士夫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量知不現義,無彼能立故,殷重修非有,有作如是說。
破除外道主張的「遍知一切的造物主」後,外道反問:「你不也主張一切遍智存在嗎?」佛教回答:「我們並不同意創造一切的那種一切遍智;我們同意的一切遍智,指的是可以現前了知凡夫無法親見之隱蔽法的量士夫。」以上是「量知不現義」的意思。
外道反駁道:「我認為根本沒有方法,可以使一個人從無法親見隱蔽法,到可以現前了知一切隱蔽法;再者,也沒有任何清淨的理由足以證明『能現前了知一切隱蔽法』這件事情存在。既然一切遍智沒有能立因,也沒有能立,就不會有人想要去追求了。」有人提出這種說法。

於不知而說,諸恐錯誤者,為修彼說故,尋求具知者。
想要離苦的人,為何需要尋找一切遍智?因為,如果某個人,在他自己都不清楚應取應捨的狀況下,就教導別人該怎麼做,這種人並不是清淨的導師。想要離苦的人,因為惟恐會遇到這種人,所以必須去尋找清淨的導師。找到之後,再依照導師開示的教法,認真地去修行。是因為這樣的理由,所以要去尋找哪位導師是一切遍智、是清淨的量士夫。

故應善觀察,辦彼所修智,此能知蟲數,於我無所需。
希求解脫的人心中的目標,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,這些才是他最在意的重點。因此,在尋找清淨導師的時候,觀察的重點應該是:看看這位導師是否具有無倒開示取捨處的智慧,至於他知不知道這個世間到底有幾隻蟲,根本不是重點,所以法稱論師說「於我無所需」。
佛陀薄伽梵透過宣講四聖諦的內容,說明苦是可以完全脫離的;在這之上,佛陀再透過宣講菩提心的內容,說明成辦究竟自利與利他的方法。我們要判斷佛陀是不是量士夫,該觀察的重點應該是上述這些內容,至於須彌山存在也好,不存在也罷,與我們的需要沒有什麼關係,所以也是「於我無所需」。
如果解脫成佛在須彌山頂上,那麼須彌山是否存在,就會是觀察的重點,因為,萬一須彌山不存在,山頂上的解脫成佛當然也就不存在,這樣一來,離苦就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。然而,解脫成佛是在心上成辦的,是靠著取捨四諦而成辦的,觀察的重點應該在這裡才對;至於須彌山究竟存不存在,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
以下這段內容雖不是非說不可,但還是附帶一說。講到須彌山,我想到一件事。在那爛陀寺非常昌盛的時代裡,有一位名叫阿雅巴紮的印度大智者,他對這個世界的描述跟那個時代的人很不一樣。那個時代的人都認為太陽繞著須彌山轉,但他的描述與近代科學的解釋方法一樣,認為地球繞著太陽轉,而這個主張在當時被外道用來當做駁斥佛教的事證。外道典籍中記載著:「有些佛教徒說地球繞著太陽轉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」從這段典籍記載可知,這位印度大智者是一位佛教徒,可見在很早以前,佛教內部就有與近代科學想法非常接近的大智者了。

了知取捨性,及其諸方便,許彼為定量,非了知一切。
如果知不知道蟲的總數,與是不是一切遍智無關,那麼「一切遍智」到底是什麼呢?完全了知應取應捨處、以及取捨方法的人,就是具有一切遍智的量士夫。至於此人知不知道其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,例如蟲的總數有多少,並非觀察他是不是一切遍智的依據。

隨能見遠否,要見所欲性,若見遠是量,當來依鷲鳥。
雖然蟲的總數有多少、遠方的東西到底是什麼,這些都是凡夫無法現見的隱蔽法,但這一類的事情知道也好,不知道也好,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:我要尋找的那種導師,必須能看得見我想要知道的東西。想要解脫成佛的我,需要知道的是取捨處以及成辦的方法,由於佛陀可以親見這些,所以佛陀才是我需要尋找到的那種導師、量士夫。
我們應該把什麼樣的人當成導師?如果把視力很好、能看得很遠的人視為導師,那乾脆去依止老鷹就好,因為老鷹可以看得很遠。

上述這四首偈頌,重點是在討論「如何判斷最初開創某個宗教的導師,是不是量士夫。」不過,對於正在尋找善知識的人,也可以運用這些概念,看看自己應該要尋找的是什麼樣的善知識。所以,祖師們在詮釋這四首偈頌時,也會結合「尋找善知識」這個主題來做解釋。
重點是「故應善觀察,辦彼所修智。」
你為什麼要尋找善知識?是因為你想要離苦,所以你必須找到一位能夠正確教導你離苦方法的人。因為擔心找錯人,學到顛倒的方法,因為擔心會犯這種錯,所以才要尋找清淨的善知識。以上,是「於不知而說,諸恐錯誤者,為修彼說故,尋求具知者。」這首偈頌的意思。
明白為何要尋找善知識的理由後,在尋找之時,該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哪裡?你應該要看的重點,是他開示的取捨處是否正確;至於其他那些與解脫成佛無關的能力,例如知不知道蟲的總數有多少,就不是我們應該多管的事了。以上,是「故應善觀察,辦彼所修智,此能知蟲數,於我無所需。」這首偈頌的意思。
只要他完全且正確知道應取捨處、以及取捨的方法,他就是一位值得依止的善知識。以上是「了知取捨性,及其諸方便,許彼為定量,非了知一切。」這首偈頌的意思。
至於這位善知識的視力,不管他能看到多遠,對於希求解脫的我而言,並不是我在意的重點,只要他能完全正確地為我開示四諦取捨的關鍵,這樣就可以了。至於其他的那些能力,如果是重點的話,例如,如果看得遠才是尋找善知識的重點,那去依止老鷹就可以了!以上是「隨能見遠否,要見所欲性,若見遠是量,當來依鷲鳥。」這首偈頌的意思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