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17 - 尋找上師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「當來依鷲鳥」這個概念,運用在尋找上師這件事情上,可以結合很多例子做說明。

有人可以三個月都不進食,看起來還是好好的,你看到他有這種能力,就對他生起信心想要依止他。這樣的話,乾脆去依止熊就好了。熊在冬眠時也可以三個月不吃東西,看起來也是好好的。
有人在冰天雪地的山上不穿衣服,還是可以活下來,你看到他有這種能力,對他生起信心想要依止他。這樣的話,乾脆去依止青蛙好了。因為科學家有發現一隻青蛙被冰凍了三、四個月,當冰融化之後,牠又慢慢恢復活動,照樣活了下來。
有人可以在天上飛,你看到之後覺得他實在太殊勝了,想要把他當做上師依止他。雖然這位上師無法帶著你飛到解脫與佛地,但你覺得他可以在天上飛來飛去很方便,而且還可以帶人一起飛。這樣的話,乾脆去依止飛機豈不是更好?因為飛機不只會飛,而且可以同時帶一、兩百個人一起飛。
以上的例子聽起來很好笑,但很多時候我們的作法不就是這樣嗎?
我從十歲起就住在達蘭沙拉了。當時這裡很流行跳傘活動,很多人爬到高山上,背著傘包往下跳,不明就理的人看到了,以為這些人會在天上飛。有位老婆婆以為自己看到會飛的人,就很虔誠地說:「皈依啊!」
不知道其他民族會不會這樣,在藏人社會裡,如果看到長得白白胖胖、看起來很莊嚴的小沙彌,大家就會說:「這個孩子好像上師喔。」這句話,從某方面來說只是玩笑話,但從某方面來說,它也顯露了我們心裡的想法。

曾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。這個人有一位上師,後來他看到這位上師做了錯事。先不論這位師長到底有沒有做錯事,但在他眼裡,他覺得上師做了錯事。於是他來問我:「我應該把他視為上師嗎?」
我跟他說:「這位上師之前曾經教過你,那些教授對你是否有幫助?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。如果有幫助,那麼無論他現在的行為如何,他就是你的善知識;如果他之前講的那些教授不符合事實、對你沒有幫助,那他根本就不是善知識,這樣一來,也就不構成『本來依止、後來不依止』的問題。」
之後,在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會講到四聖諦的內容,這些內容如果是真的,那麼我們要先反觀一下自己現在的處境。現在的我們,掉進了輪迴與惡趣的險崖,懸掛在崖壁上,眼看著就要掉進萬丈深淵,非常危險!在這種狀況下,我們要找一位能把我們拉上去的善知識。此時,只要有人可以拉你上來,無論他是垂了一根繩子下來,或用其他的方法,眼前他就是對你最重要的人。
如果他沒辦法拉你上來,那麼無論他長得再莊嚴、再有名、再有功德,暫時上來說,他就是對你沒幫助的人;反之,那個能拉你上來的人,就算長得再醜、脾氣再壞,只要他能拉你上來,暫時上來說,他就是對你最重要的人。
善知識對我們的意義就是這樣。在現在的處境下,只要他真的能為你指引解脫與成佛的道路,眼前他就是你最重要的人。至於其他人就算再有功德,只要跟你沒有關係,他就不是你的善知識。
有些人,明明長期跟著某位師長學法,學了五、六年,卻說這位師長不是他的善知識。那誰才是他的善知識呢?他說,另一位大上師才是他的善知識,但其實他根本沒跟對方學過法。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,根本連什麼是善知識都不懂。所謂的善知識,就是為你開示取捨處的人。
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能為我們正確開示取捨處的人。在這之上,如果他又是個圓滿一切功德、斷除一切過失、跟佛一樣的人,那當然就更好了!然而,凡夫師長與佛,誰對我們的恩德更深、對我們而言更彌足珍貴呢?從某個角度來說,我覺得,身為凡夫的師長,比佛更加珍貴!
在未成佛之前,為了幫助眾生,佛曾經非常努力、歷經艱辛;但對現在的他來說,要幫助我們一點也不費力,無論要教多少書、講多少經,對他而言都是輕而易舉的事。而且,他除了這些事情之外,沒有別的想法、也沒有其他要做的事。
但對凡夫師長來說,因為能力有限,若要為學生教書講經,他就必須放棄其他的事情才行。他不像佛,他教書時會累,他是忍受這些累在教書的。這樣說來,正因為上師是凡夫,我們應該更能感念他的恩德才對啊!我不是說佛不重要,佛當然很重要,但從這個角度來說,與凡夫師長的深恩相比,做弟子的人,沒有那麼憶念佛的恩,好像似乎有點不那麼要緊的樣子呢!

要如何選擇上師?要怎麼知道他是不是無誤的示道者?既然從身材看不出來,名氣大小也很難講,而我又不知道該怎麼選,那是不是遇到誰就選誰?還是,如果我已經知道什麼是應取捨處,我當然就可以判斷他講得對不對,但那時我其實已經不需要師長教了。所以,問題就在於:自己既然不懂,要怎麼判斷對方講的取捨處是正確無誤的?
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:在還沒依止某位師長前,先去聽聽看他講什麼。這也是為什麼達賴喇嘛尊者說,即使尚未依止某位師長,還是可以去聽他講法的理由所在。
你去聽某位師長講經,會聽到很多從前沒有聽過的內容;聽了之後,要運用理路去觀察對方講的到底對不對;觀察之後,如果發現他說的符合事實,你才可以按照依師軌理,如理地依止對方為善知識。
也就是說,你必須先證實對方確實是一位無誤開示取捨處的善知識,然後再去依止他。這也是「雖未依師,但可以聽法」這個主張背後的理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