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

99 - 結語與問答(一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彼事贊大師,為即由彼教。成立為定量。
不遮比量故,說凡生性者,皆是壞滅法。
見由多種相,顯此加行故,無不生相因,
是比量所依。明所立遍因,亦顯了說彼。
這幾句偈頌的意思,以下只說明大意,不做詳細的字詞解釋。用說明佛陀是量士夫的方式來禮讚佛陀,是為了讓大家理解佛語無顛倒地開示量的體性、分類、進入對境的方式等。依於正因而生起比量,這些都有佛語為根據,不是法稱論師自創的內容。

98 - 再談佛功德(三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補充:成立佛的悲智功德的其他理路
關於佛的悲智功德,我想再做一點補充。關於悲心,如果只是一般的悲心,不承許宗教的人也認同,所有的宗教也都強調悲心的價值。但是,仔細說明慈悲的體性與分類、生起慈悲心的各種方法、如何循序漸進地增長大慈大悲菩提心,直到究竟成佛,這些內容只有大乘經論裡有講,其他宗教完全沒有。

97 - 再談佛功德(二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佛的一切遍知是什麼
根據小乘經典的說法,佛陀入涅槃後,相續也就中斷了。組成佛身的元素若是真正的血肉,佛陀這輩子入胎時,心識若是與真正的父精母血結生相續,則佛入涅槃時,佛身也就必須中斷了。

96-再談佛功德(一)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成立「佛具備三條件」的理路
之前講過,只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者就是佛,這三個條件是:自己已離一切怖畏、具有幫助他人離畏的方便善巧,或說遍知一切法,以及對一切有情不分親疏的大悲心。

95 - 逆成立量

摘自:201.10.13  第十九講

為利他勤修,智加行大師。
由「世尊有著具備三項特質的知」,又可以證明一件事:為了利益眾生,世尊曾經努力精勤地修習,讓自己無餘地遍知一切法,如此才能成為名實相符的「大師」。如果他之前沒有學過,不可能天生就成為一切遍智。

94-「證善逝」成立之理

摘自:2014.10.13  第十九講

由救成證知,真固無餘別。善逝證義故,較外道有學,無學增上故。
之前講過,成立「佛陀是救怙者」的理由是「佛陀可以自主且無顛倒地開示四諦之理」;但這個論式要站得住腳,又必須先成立四諦之理無顛倒。以正理成立苦集滅道四諦的正確性後,又知道佛陀透過無顛倒開示四諦的方式救怙眾生,因此可以證明佛陀是「善逝」。

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

93-破除外道裸形派主張

摘自:2015.10.12  第十八講

以下破除外道裸形派的主張。他們認為一方面持守斷十惡業的戒律、不造新業,二方面靠著修讓身體受苦的苦行,包括火焚、鞭打、裸體而住等消除惡業,透過這些方法就能獲得解脫。

92-四諦十六行相觀修法

摘自:2014.10.12  第十八講

於四諦增益,堅樂我我所,此等十六相,非真而愛著。

四諦中以苦諦來說,執無常為常、執苦為樂,於我與我所,執我為離蘊而有、執蘊的體性為獨立,這四項是對於苦諦四行相的增益。同樣的,對於集諦、滅諦與道諦也都各有四項增益,共有十六項增益,從而生起愛著。

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

91-四諦之道諦(十三)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以下說明:若我是常法,則束縛與解脫的論述就會變得不合理。

常無觀待故,次第生相違。作不作同性,造作成相違。
「常無觀待故,次第生相違」的意思是,如果我是常法,那就無需觀待,這樣一來,「我本來是輪迴者、後來成為解脫者」的這種變化次第就不合理,因為我是不會改變的常法。

90-四諦之道諦(十二)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以下,是對外道自在天派主張的駁斥。自在天派認為透過灌頂儀軌就可以獲得解脫。
教說如是事,諸未見因者,說教能解脫,不能使歡喜。
「教說如是事,諸未見因者」的意思是,自宗說,自在天以「於自主題不錯亂」為理由,而說透過灌頂儀軌可以得解脫,這是沒有道理的說法;「說教能解脫,不能使歡喜」的意思是,由於未見其理由,只憑著「外道書籍裡有這麼說」來成立它是解脫道,這種說法並不是能令智者歡喜的話語。

89-四諦之道諦(十一)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非離貪有愛,依止諸發趣。非解脫惑業,彼名生死者。
這段內容類似結論。若沒有離開對我的貪,對我所依然有貪愛,就會為了讓我能繼續存留而辛勤於各種事。既然沒有從業與煩惱中解脫,所以這種人就被稱為輪迴者。

88-四諦之道諦(十)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故說無常苦,由苦故無我。
對於這兩句話,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方式。首先,以表面文字解釋的方式來說,「故說無常苦,由苦故無我」的意思是,靠著證無常而證苦,靠著證苦而後證無我。

87-什麼是「阿羅漢觀一切平等」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今天課程一開始,解釋「取捨俱斷故,於刀割香塗,觀一切平等,說名為離貪」這個偈頌時說的「獲得阿羅漢時的心是平等的」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以下我想稍做說明。

86-四諦之道諦(九)

摘自:2014.10.11  第十七講

接著說明自宗主張的斷貪方法。 
取捨俱斷故,於刀割香塗,觀一切平等,說名為離貪。
真正的離貪者,他已斷除對所取的貪,也斷除了對所捨的嗔,由於貪嗔兩者都斷除的緣故,所以,當他的右手被塗上旜檀,左手被刀割下一塊肉,這兩種情境在他心中完全平等,一切法在他心中完全平等。自宗認為,要到這樣的程度,才算是離貪。

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

85-貪欲是苦因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這幾堂課裡,可以看到自宗與外道的辯論,模式大多相同。自宗與外道都看到貪會造成苦,於是外道提出他們認為可以根除貪的方法,自宗則提出反駁的論點,指出外道的方法行不通的原因何在。

84-誰在「執花繩為蛇」?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針對「把蘊與我想成同一,並不是生貪的因」這個看法,試著用自己的例子想想看。平常,在想到「我」的時候,我們有沒有把蘊體當成我?有沒有把蘊體想成是我?

83-四諦之道諦(八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以下是破除數論派的主張。基本上外道的看法都差不多,以下將特別說明的,是數論派對於輪迴與解脫的主張。他們認為我存在於蘊體之外,蘊體是不淨的、苦的、有過失的。由於把蘊體誤認為與我體性同一、沒有分別,因此在輪迴中流轉;所以,只要明白事實,知道我與蘊體是分開的,蘊體有過失,但我沒有過失,就會對蘊體離貪了。

82-四諦之道諦(七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由見德起著,見過失則滅,如是根非爾。
愚等亦見故,具過亦有故,雖具足功德,於他則無故。
及於過去等,我所亦無故。
「由見德起著,見過失則滅,如是根非爾」的意思是,若生起貪著是由於看見功德,那麼當看見過失時,貪著就應該會毀壞才對,但我們之對蘊體生貪、對諸根生貪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看見它們的功德而生貪。

81-四諦之道諦(六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一切相執我,則堅固我貪,彼即是安住,我所執種位。
自宗說,不只如此,如果這種自在我是存在的,就算去修「觀我所是苦」等對治法,也無法對治貪欲。

80-四諦之道諦(五)

摘自:2014.10.3  第十六講

目前課程進行到的段落是,外道主張靠著觀修我所是苦,就能斷除對我所的貪,透過這樣的修行就能脫離輪迴。針對這個主張,自宗提出反駁。

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79-有佛就夠了,為何需要善知識?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問:之前講到佛功德時,您說到佛能完全了知幫助眾生的方便,而且他具備大悲心,所以他一定會幫助眾生。請問,那我們是否可以不用透過《廣論》說的依師軌理,只要好好向佛祈求加持、研閱經論、淨罪集資,也能生起三主要道的教證功德?若可以,為何《廣論》那麼強調要如理依師、要得傳承,才能獲得證功德?

78-四諦之道諦(四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以上說明自宗主張的解脫道;以下遮破外道主張的解脫道。在這部份的內容裡,《釋量論》主要揭示出外道主張的解脫道裡,最明顯的兩個矛盾(相違),一個是煩惱流轉門的相違,另一個是清淨還滅門的相違。

77-四諦之道諦(三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若彼見有我,當常著於我,由著愛於樂,由愛障眾過。
見德而遍愛,我所彼成取,故貪著於我,爾時當流轉。
「若彼見有我,當常著於我」的意思是,只要把我視為獨立的,並且如此執持,就會恆常對我生起貪著。換句話說,只要有我執,就會以我為所緣生起貪著。「由著愛於樂,由愛障眾過」的意思是,對我有貪著,就會對樂受生起貪愛,此時,讓你生起樂受的這個對境的缺點也就因此被障蔽了。

76-四諦之道諦(二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
我執一因性,是因果事故,貪嗔雖互異,然非能違害。
有人問,證無我慧之所以能夠消滅我執,是因為它們的執持方式相違。既然如此,貪欲與嗔恚兩者的執持方式也不相順,那麼它們彼此可以消滅彼此嗎?自宗的回答是:「不,貪嗔兩者並非彼此的對治品。」理由是「我執一因性,是因果事故,貪嗔雖互異,然非能違害」。

75-四諦之道諦(一)

摘自:2014.10.1  第十五講
接著講述道諦的行相。
修彼已說道,轉依。
以證無我慧為主的證無常等十六行相的智慧,是先前已講過的道。修習這些道,能斷除輪迴、獲得解脫,所以證無我慧是能解脫之道。

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

74 - 四諦之滅諦(四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第三行相:妙相
有人繼續提出質疑:「因為有獨立的我,所以才會被束縛在輪迴中,因為被束縛在輪迴,才會想要解脫,求解脫而獲得解脫的我,將會因此獲得滿足的快樂。所以,如果受束縛的我不存在,那怎麼行?」

73 - 四諦之滅諦(三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
有人繼續提出疑問:「既然你說苦的續流是輪迴,那麼,在阿羅漢證果的那一輩子,因為本來的蘊體還在,所以仍舊有苦諦,只要有流轉輪迴的蘊體,就表示他仍然是個輪迴者。所以,即使證得阿羅漢,依舊有輪迴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非無有解脫,由宿行已盡,不續餘生故,行功能無盡,彼住無過失。」

72 - 阿羅漢的慈愛心--舍利弗尊者與侍者的故事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有一天,舍利弗尊者到某一戶人家去,被那戶人家的狗在腳上咬了一口。後來,那戶人家成了舍利弗尊者的施主,舍利弗尊者不但經常去這位施主家走動,而且每次去都會特別疼愛那隻狗,於是那隻狗變得非常喜歡舍利弗尊者。

71 - 四諦之滅諦(二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第二行相:靜相
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
外道繼續提出質疑說:「你們說阿羅漢的心續有慈愛,但如果有慈愛,就表示他有緣著有情,緣著有情就有有情見,有有情見就有我執;如果你說阿羅漢沒有我執,那就沒有有情見,若沒有有情見,就無法產生慈愛。」自宗的回答是:「知苦以無違,前行隨轉者,事法生悲愍,非連繫有情。」

70 - 四諦之滅諦(一)

摘自:2014.9.30  第十四講

煩惱、業與苦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像一個鍊環,彼此牽動,形成一個看不到終點的循環。由於貪嗔痴三毒煩惱,造下了非福業、福業與不動業,因此產生苦受、樂受與捨受,或說產生苦苦、壞苦、行苦;而後,由於三受或說三苦再度生起煩惱,由樂受生貪,由苦受生嗔,由捨受生痴,而後再由煩惱三毒而造業,如此循環不已。

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

69 - 菩提心為什麼是成辦佛色身的主因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講《釋量論》時根據的宗義,是以大小乘共通的主張來說。以下,我想把上部宗義的主張,與剛才的理路「能引相續故,無間故」結合後做一些說明。

68 - 四諦之集諦(二)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集諦第四行相:緣

由著我為因,於非樂樂想,於一切尋求,故愛是有依。

講集諦第四個行相時,除了說明貪是緣,也說明貪如何發揮緣的功能。透過「對我的貪」做為因,把非樂的想成是樂的,因此而去尋求並進入一切下劣的投生處。由此可知,貪是投生輪迴的所依。

67 - 四諦之集諦(一)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以上講完了苦諦四行相[1],接著說明集諦四行相:因、集、生、緣。

66 - 什麼是「無我」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一、所無的我,不是一般的我,而是獨立實質自在的我
講到「非我」、「無我」,首先要明白所非、所無的「我」指的是什麼,否則恐怕會產生誤解。

65 - 四諦之苦諦(三)

摘自:2014.9.29  第十三講

苦諦的四個特質(四行相)中,無常與苦已經解釋完畢了。接著說明後兩個行相。

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

64 - 苦諦觀修方法(二)苦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透過《釋量論》的偈頌,解釋完苦諦的第二個行相「苦」之後,接著說明如何運用偈頌中講的「過依故」與「因自在故」去思惟觀修苦諦。

63 - 苦諦觀修方法(一)無常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粗分的無常,可以透過下士道觀修念死無常的三個科目去觀修,這三個科目分別是:決定死、死期無定、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。

62 - 四諦之苦諦(二)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講完「由業與煩惱而產生的有漏蘊體是苦諦」這個概念後,接著要說明這種由業與煩惱而產生的有漏蘊體的特質或自性。以下說明苦諦四個行相: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

61 - 別太固執了!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比較起來,「有前世」似乎比較容易接受,而「無始」這個概念似乎很難被我們真正接納。有人認為不是無始,只是時間長到無法計算而已,但一定有個開始。也許你的想法也是這樣,但只要肯再仔細想想,就會知道「有始」這個概念在道理上其實站不住腳。

60 - 串習的力量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貪欲等煩惱會自然產生,而自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串習,這件事情我們只要看看自己的經驗就知道了。雖然基本上我們一直都有貪嗔,但我們可以再想想看,不由自主地對某個特定對象生起的貪嗔,是如何發生的呢?

59 - 四諦之苦諦(一)

摘自:2014.9.28  第十二講

在順次第的理路中,由於佛具備「一定會救怙眾生」與「有救怙眾生的能力」這兩個條件,所以佛是量士夫。目前課程的進度,已經把上述順次第的內容說明完畢了。接著從「復次救怙者,宣說四聖諦」這個偈頌開始,將依照逆次第說明佛是量士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