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58 - 無論任何事,別忘了至心向佛祈求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佛救怙我們最主要的方式,是讓我們認識真相,從不知到知。所以,就算沒有直接見到佛,我們依舊蒙受佛的救怙。

57 - 佛的功德為何不可思議?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為什麼佛有這些功德?這些功德是怎麼產生的?這些問題要用業果的理路來回答。

56 - 救怙者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依照陳那論師禮讚文「敬禮成量欲利生,大師善逝救怙者」的順序,目前我們已經講完成量、欲利生、大師與善逝,接著要講最後一個主題「救怙者」。

55 - 改變的起點

摘自:2014.9.21  第十一講

透過以上說明可知,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。佛教提出的這三個理由,已經完整回答了外道的提問,然而,我們可以進一步對自己提問:既然垢染可以淨除,而垢染完全淨除就是成佛,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?

54 - 善逝(三)

摘自:2014.9.21   第十一講

在「常故無變故,或便無知故。為何遍計說,諸過失無盡?」這個偈頌裡,佛教反問外道:「你基於什麼理由認為過失無法淨除,是因為過失是無法改變的常法?還是沒有方法可以改變?還是雖然有方法但沒有人知道?」
同樣的問題,我們也可以拿來問自己。

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

53 - 錯誤的推論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討論到「完全斷除過失,這件事有可能嗎?」這個主題時,外道認為佛的過失並沒有完全淨除,理由是因為「佛有說話」。佛教認為這種邏輯犯了不周遍的錯誤。沒過失不一定就不說話,有說話並不表示有過失。
在生活裡,我們也經常犯下類似的邏輯錯誤,尤其在我們對某人生起觀過心時,用來證明對方犯錯的理由,幾乎都不是正因。很多時候我們都犯下的錯誤跟外道一樣,用缺乏周遍性的理由做出結論。

52 - 善逝(二)完全斷除煩惱與過失,有可能嗎?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完全斷除煩惱與過失,這有可能嗎?以下是認為不可能的人提出的辯論。

51 - 善逝(一)具備三種特質的斷功德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因斷具三德,是為善逝性。
首先介紹什麼是善逝。善逝是把苦的因與習氣都一併斷除,而且這種斷具備三種特質,分別是:善斷、不退轉斷、無餘斷。所以,善逝的意思是「具備三種特質的斷」。以下分別解釋三種特質。

50 - 為什麼我跟佛差這麼多?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
「能仁為利他,勝出麟喻等」這段話的重點,是在說明有情之中最高的獨覺阿羅漢,與佛仍有一大段差距,並解釋造成這個差距的原因。
對我們而言,更應該思考的重點是:我與佛的差異在哪裡?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?

49 - 大師(三)

摘自:2014.9.20  第十講
義故修方便,許彼是大師。
禮讚文裡用「大師」而不直接用「修方便」這個詞,為什麼?
有時我們會借用因的名字為果命名(用因安立果名),有時則會反過來,借用果的名字為因命名(用果安立因名),此處是「用果安立因名」。「修方便」是因,「大師」是果,此處借用果來為因命名,是為了強調「具方便、修證無我慧」是成辦善逝大師必備的因,缺乏了這個因,無法成就大師這個果。

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48 - 關於「用三大阿僧祇劫去努力」的兩個疑問-2

疑問二:如何熬得了那麼久的辛苦?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我們也可能這樣想:就算因為有足夠長的時間可以學習,所以最後終究可以成佛,可以遍知一切法,能完全無滯礙地利益眾生。但是,三大阿僧祇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!以我來說,這是一個長到不知如何計算的時間,要如何能熬過這麼長時間的辛苦呢?

47 - 關於「用三大阿僧祇劫去努力」的兩個疑問-1

疑問一:如何持續在三大阿僧祇劫做同一件事情?都不會有忘記的問題嗎?

摘自:23014.9.19  第九講
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裡說「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」,長時到底是多長?一般常聽到的數字是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數字並不是一個定數,但一般的說法是,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學習各種方便。

46 - 大師(三)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眾相多方便,經長時修習。於其德失相,當能極明顯。
佛教大小乘,或說佛教四部宗義裡對於什麼是佛,雖有共同的主張,但也有相異之處。《釋量論》第二品是站在共通的立場講述四聖諦,所以與之前講到的微細四聖諦的論述有少許的差異。

45 - 如何以教理觀察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「以教理觀察」的意思是,首先以經教去觀察,看看其他的大阿闍黎如世尊開示的教言;讀了經論,內心得到一些理解之後,接著再進一步運用理路檢查自己所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、理由又是什麼。

44 - 四諦的運用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(一)將四諦的概念運用於社會生活中
了解四聖諦,包括明白四諦各自的定義、體性與運行的道理,可以把這整個概念運用在一般的生活裡。例如,某個困境很多的社會,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?

43 - 大師(二)

摘自:2014.9.19  第九講

對眾生有慈愛心的菩薩,因為明白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成佛,為此而先著手息除自己的苦。然而,要用什麼方法才能除苦?這必須進一步去觀察才行。

以教理觀察,由苦性差別,當了別苦因,彼無常等性。
如是因安住,不見果遮故,為摧彼因故,當觀彼逆品。

2014年11月11日 星期二

42 - 大師(一)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第二品的架構,簡單地說是在解釋「佛薄伽梵透過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,而產生自利與利他二利圓滿的體性。」在這段話中,「意樂圓滿」的部份講完了,接著要開始說明「加行圓滿」。
配合《集量論》禮讚文來說,在五個主題中,「成量」與「欲利生」這兩個主題已概略介紹完成,接著要說的是第三個主題「大師」。

41 - 欲利生(二十)悲心無邊增長 05

修,就是種下習氣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「習慣成自然」一事,我們在善行方面可能不太有經驗,很壞的事情上應該也沒有,但在無記業方面我們都有豐富的經驗。
就以我自己為例,我廁所的電燈開關在左邊牆上,平常我習慣一進廁所就用左手摸牆壁開燈,出來時再用右手摸牆壁關燈。然而,在停電的時候,我明明知道停電了,開關燈的動作一點用也沒有,但我進出廁所時還是會去摸牆壁。為什麼?因為太習慣了。只要習慣了,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去做了。

40 - 欲利生(十九)悲心無邊增長 04

外道的問難與佛教的回答(二)

若我心中早就有種子,為何還沒生起大悲心?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根據之前的說法,只要生起強烈的慈悲心,就會讓許多同類相續輾轉增長,既然前前同類的種子,可以增長許多後後的同類相續,這樣一來,我們每個人應該早就生起大悲心了,理由是:因為生無始,無始以來,一切有情都當過我們的父母、子女、朋友,在那時,我們已經分別對每一位有情生起慈愛心了,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續裡早已生起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慈愛心,因此應該不必再修,大悲心就可以自然產生了吧?

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

39 - 欲利生(十八)悲心無邊增長 03

關於「修,就會自然產生」與「無邊增長」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「如果去修,最後會自然產生。」對於這句話,我們雖然沒有悲心與證空慧的經驗,卻有煩惱方面的經驗。當我們生起了很大的嗔心、貪心或是擔心之後,即使你沒有刻意回想,剛才那些想法還是會跑出來,此時,就算你不想再想,甚至刻意不准自己再這樣想,也沒有用。從這個經驗可知,一旦強烈地生起了某個心,在那之後,它的力量會繼續停留。

38 - 欲利生(十七)悲心無邊增長 02

佛教的回答(一)

跳遠與水溫,不是適用的例子。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悲心是可以產生的,關於這一點,可以用正理去成立;而且在生起悲心之後,如果能繼續修習,悲心還會無邊增長。但外道並不認同這種觀點,並且提出了跳遠與水溫這兩個例子加以反駁。對此,佛教的回答是:悲心與跳遠與水溫不同,所以這兩個例子並不適用。

37 - 欲利生(十六)悲心無邊增長 01


外道的問難(一)

就像跳遠與水溫都有極限,所以再怎麼修,悲心也不能無邊增長。

摘自:2014.9.18  第八講

今天從第一百廿一偈開始。
《釋量論》第二品的主旨,在解釋陳那論師的《集量論》禮讚文的前兩句,其中第一句「敬禮成量欲利生」裡的「欲利生」,是在闡釋大悲心。

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

36 - 欲利生(十五)前後世 11

沒看見,不表示不存在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以下是一段辯論。

若不見去來,根不明不見,如因目不明,不見輕微煙。
有人說,如果來往於前後世的不能只有心,這中間還必須依靠一個身(中陰身)才行的話,你的這種主張,就是在說前後世不存在,因為你說的那種身並不存在,理由是:無法看見這種身。

35 - 欲利生(十四)前後世 10

明生死因 - 為何我會在輪迴裡?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如果有後世,那麼,我們是怎麼從今生到後世呢?

由具足我愛,非他有情引,欲得樂捨苦,受生鄙劣處。
我們並非不自主地被其他有情,例如大自在天帶到下一世去,而是因為貪愛--想要得到安樂、捨棄痛苦,才會投生到鄙劣處的。
這種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是因為對我有貪而產生。換句話說,因為對我有貪,從而產生想要離苦得樂的貪愛,因此而投生到鄙劣處。

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

34 - 欲利生(十三)前後世 09

前世記憶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很重要的一個證據是:近年來,記得前世的人非常多,不是只有一兩位,而是數千位。這些人並非都是佛教徒,他們來自各種不同的環境,出生於認同或不認同前後世的國家。根據他們的描述,那些前世記憶既鮮明,又經得起驗證,成為不容忽視與否認的事實。

33 - 欲利生(十二)前後世 08

破身心一體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如依止於心。聽聞等諸行,於心時明顯,如是無異故,身應顯功德。
有人認為身與心同質,就像酒與酒的能力一樣。而這句偈頌是要破除這種主張。

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

32 - 欲利生(十一)前後世 07

身不是心的近取因的理由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以下偈頌的重點,在破除「身心的關係,就像燈火與燈光之間的關係」這種看法。在這種看法中,認為心就像燈光,身就像燈火一樣,身是所依,心是能依。

31 - 欲利生(十)前後世 06

什麼是「近取因」?

摘自:2014.9.16  第七講

談到「身是不是意識的近取因」,那麼,「近取因」是什麼呢?

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

30 - 欲利生(九)前後世05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親因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,由彼有乃有,彼自在轉故,彼呼吸非彼。
「於身安住時,心應無遮滅」的意思是,如果唯有身是心的因,那麼,只要身體在,心的一切能力也應該都要完整具備;只要身體在,就應該能產生心這個果,那麼,即使死了,身體應該也能產生心才對。如果死者的身上心仍然在,這個人等於還沒死,這樣一來,有情不就都不會死了嗎?

29 - 欲利生(八)前後世04

主題:身體不是心的增上緣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如彼覺取故,意非從有根,生識能異故,亦非從一切。
對於「身是心的近取因」這種主張,在之後的篇幅會加以駁斥,這裡先處理其他的疑惑。如果身不是心的近取因,那會不會是增上緣呢?

28 - 心續會中斷嗎?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針對「阿羅漢的最後心識,不會再結生相續」這句話,在佛教四部宗義裡,屬於小乘宗義的毗婆娑宗和經部宗認同這個看法;中觀宗不認同;唯識宗內部有兩派不同的看法,一派認為阿羅漢的最後心識不會再結生相續,另一派認為阿羅漢的心續不會中斷,還會繼續結生相續。

27 - 欲利生(七)前後世03

主題:破除外道主張無前後世-總說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後心與餘心,結續有何違,彼羅漢後心,由何許無續。
接著外道提出一個辯題:「死心,不可能結生相續到來世。所以凡夫臨終的心,就像阿羅漢臨終的心一樣,不會結生相續到來世。」

26 - 欲利生(六)前後世02

主題:初生之心有前因,臨終之心有後因,所以前後世存在。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,此變則現見,彼等亦轉變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「諸根一一損,意覺非有損」的意思是:諸根並不是意識產生的近取因,因為意識並不會因為諸根的受損而受損。例如,雖然眼根、耳根或身根等五根有錯亂,但心依舊可以清醒不錯亂。也就是說,心的錯亂與否,與根的錯亂並非絕對有關。

25 - 附說成立業果之理

摘自:2014.9.15  第六講

昨天講到的偈頌「如一轉變時,皆變無別故」,也可以用來詮釋業果的道理。
一般而言,成立前後世存在的理路很多,除了《釋量論》外,其他經論裡也有講到;然而,證成業果道理的理路則頗為少見,其中之一,就是這兩句偈頌。

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

24 - 想想看,意識與身體之間有什麼關係?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剛才已把「心識」概略地介紹完了。接著請大家想一想:意識與身體之間有什麼關係?身體與意識兩者之間,你認為誰的影響力更大?是身體對意識的影響比較大?還是意識對身體的影響比較大?

23 - 欲利生(五)前後世01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,覺依於身故,由修無所成,非爾破依故。
噶當派祖師的公案中,有個小故事。有位老婆婆,經常在有意無意間,聽到幾位噶當派師長的談話,這幾位師長談話的內容,大多繞著大悲心、菩提心在講,這位老婆婆覺得很好奇。

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

22 - 欲利生(四)失去大悲心,你失去了什麼?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就成佛這個結果而言,大悲心就像種子一樣,是成佛最初的因。對於一位已經真正認識了佛、知道佛的身語意功德、明白佛如何利益眾生的人而言,一旦理解「大悲心是種子」後,在他的心裡,大悲心就非常有價值;反之,對一位不了解佛功德的人而言,即便知道大悲心是成佛種子,也不會因此提高大悲心在他心中的地位。

21 - 欲利生(三)兩題釋疑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(一)大悲心,小乘的聲聞與獨覺也有嗎?

之前在寺院學習時,我們曾花了很多時間去釐清這個問題。

20 - 欲利生(二)大悲心是佛果的種子

摘自:2014.9.14  第五講

能立由修悲
大悲心,是希欲一切有情都能離苦的心。然而,這個希欲有多強,要看你對有情的愛到底有多少。
有一種愛是口頭上講起來好像有愛,但心底並不愛;再者,就算心裡真的有愛,在程度上依然有差別。而這差別,有時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,直到遇到事情與考驗,才會知道愛的程度到哪裡。

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

19 - 面對所謂不完美的師長,弟子應該怎麼想?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問:剛才您提到,有人問您:「要依止這種行為有問題的師長嗎?」對於您的回答,我有一些不明白。
要不要依止某一位上師,只看他是否能告訴我們解脫與成佛之法就可以了嗎?他的行為舉止難道都不用去觀察嗎?在這個時代裡,很多人的知識都很淵博,他們很容易就能告訴大眾什麼是四諦、如何解脫與成佛,但他們的行為甚至比一般人還要糟糕。這樣的人,也是可以依止的對象嗎?

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

18 - 欲利生(一)把「一切」有情化為「每一位」有情


摘自:2013.9.13  第四講
在「成量」之後,接著進入下一個主題「欲利生」。
「欲利生」這個主題要說明的是大悲心。在四個主題之中最先說明大悲心,是為了闡釋「成為量士夫最初的因,是大悲心」這個道理。

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

17 - 尋找上師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「當來依鷲鳥」這個概念,運用在尋找上師這件事情上,可以結合很多例子做說明。

有人可以三個月都不進食,看起來還是好好的,你看到他有這種能力,就對他生起信心想要依止他。這樣的話,乾脆去依止熊就好了。熊在冬眠時也可以三個月不吃東西,看起來也是好好的。

16 - 成量(七)尋找量士夫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量知不現義,無彼能立故,殷重修非有,有作如是說。
破除外道主張的「遍知一切的造物主」後,外道反問:「你不也主張一切遍智存在嗎?」佛教回答:「我們並不同意創造一切的那種一切遍智;我們同意的一切遍智,指的是可以現前了知凡夫無法親見之隱蔽法的量士夫。」以上是「量知不現義」的意思。

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

15 - 普遍但絕不普通,而且無比重要的祖師叮嚀


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宗大師曾說:「即使連菩提心的影子也沒有,但若能用祈願將所造的善根轉向,可以產生無量利益,大家對此應該要有定解。
「連影子也沒有」的意思是,對菩提心的理解,只有在唸著偈頌時隨著文意去思惟的那種程度而已。但是,若能在造善之前,靠著思惟「皈依發心偈」來修正動機;造完善業之後,把這些善業回向,祈願能夠成佛利益眾生,這種作法會帶來很大的利益,所以宗大師說,這種作法是個應該知道的重點關鍵。

14 - 宗大師呈至尊仁達瓦之書簡

 摘自:2014.9.13  第四講

種子從何時開始才能算是苗芽的因?同樣的,以內在心識來說,何時開始才能算是解脫的因?這是我們應該去觀察的問題。

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

13 - 如果不是造物主,那「最開始」是怎麼來的?

摘自:2014.9.12  第三講

桌子是從哪裡來的?桌子是從木匠、木材來的;木材是從哪裡來的?從樹木砍下來的;樹木是從哪裡來的?從樹的種子來的;種子是從哪裡來的?從之前的樹來的。

12 - 成量(六)造物主不存在(下)

摘自:2014.9.12  第三講

接下來六、七首偈頌,是自宗針對外道接下來的反駁而做的回答。外道說:「你的反駁,在我眼中看來是一種『似能破』。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就好比當有人提出以下這個論式「有煙之山,因為它有煙,所以那裡應該有火。」有人反問:「你講的煙,是燒火冒的煙,還是風吹來的煙?」這種反問,就是一種「似能破」。

11 - 成量(五)造物主不存在(中)

摘自:2014.9.12  第三講

住行形差別,及能作義等,極成或無喻,復是疑惑性。
再回到剛才的辯論。自宗說,外道提不出任何能立(理由)來證明造物主的遍知是天生的,但外道說:「我有能立(理由)。理由是,世間的一切,包括一切有情的身與受用,都是造物主的心為先而製造的(心為先而行)。」外道還提出三個理由做為支持,這三個理由是:住行、形差別、能作義。

10 - 成量(四)造物主不存在(上)

摘自:2014.9.12  第三講

外道認為,世間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、受用等,都是造物主製造的,這個造物主遍知一切。本論先駁斥外道的看法,而後用理路成立佛教主張的一切遍智存在。

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

09 - 成量(三)造物主存在嗎?

摘自:2014.9.11  第二講

造物主存在嗎?這是個從「一切遍智」這個主題延伸出來的討論。

佛是一切遍智,但一切遍智是什麼意思?

08 - 成量(二)佛是量士夫

摘自:2014.9.11  第二講

世尊具是量。
以上概略講完什麼是「量」。因為量認識的境,事實上也存在,所以是無欺誑的;同樣的,對於一切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法,佛薄伽梵所認識的,與事實完全一致,所以佛薄伽梵是無欺誑的,所以世尊是量。